吳金玉
摘 要:新課改乘著和煦的暖風,伴隨著歷史的腳步走進了我們小城——新縣,一時之間曾在苦海中掙扎的孩子在新興課堂的體驗中,吮吸到了知識的瓊漿,品嘗到了學習的甘甜,體驗到了語文學習之美。
關鍵詞:新型課堂;平等對話;合作學習
一、體驗平等對話、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
猶記得曾經的語文課堂,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授,下面是或虔誠、或疑惑、或茫然的雙眼,沒有對話,沒有討論,沒有體驗,有的只是一片寂然,這種傳授讓老師越教越累,學生也越學越苦,課堂了無生趣,缺乏生機與活力。
現如今語文課堂因襲一代圣賢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主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行師生對話、參與體驗,使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學生會為《歸去來兮辭》中陶潛的“歸去”是否有價值而爭論不休,會對現實生活中像別里科夫那樣“裝在套子里”的人進行辛辣抨擊;會為那被逼上梁山的英雄——林沖扼腕嘆息,會為那生活在《邊城》中善良、純情的翠翠的愛情悲劇而感嘆惋惜,會因對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的不同理解而紛紛舉手,會為一篇文章主旨的多義而討論得熱火朝天。在這樣的對話、解讀、研討中,學生掌握了解讀文本的方法,鍛煉了思維方式,提升了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
學識。
二、引發視覺沖擊、心靈激蕩的語文課堂
因為生活的平淡、單一,學生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往往表現得無動于衷,再美好的景物,體現在字、詞、句中,他們也無法走進,無法欣賞。于是我運用音樂、圖片、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講故事、新聞報道等多種方式,創設審美情境,使學生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如在講解《赤壁賦》時,先運用多媒體為大家展示一幅圖景,再現“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日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空闊、瑰奇、壯美的秋江景圖,他們欣賞這些景象之后,就能體會作者“于是飲酒樂甚”的心境。
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總之,一個別開生面的情境導入,一幅惟妙惟肖的圖畫欣賞,一段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或表演,都會給學生的視角和心靈帶來強烈沖擊,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活動。
三、感受人格之美、體驗之美的語文課堂
大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前社會面臨著嚴重的人格危機,其實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也包含著對一個人安身立命、道德修養的思考,有些作品人物有著極為鮮明的愛憎傾向,其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較量產生了巨大的人格美的力量。教學時為了吸引學生走進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為作品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樂,可讓他們編演課本劇。通過編演《雷雨》中魯侍萍與周樸園的相遇,教師讓他們了解周樸園的偽君子形象及魯侍萍的剛強與自尊;編演《項鏈》,他們明白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偶然事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以及瑪蒂爾德勇于面對困難的可敬人格等。所有這些人物無不充斥著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無不洋溢著人性的魅力,讓學生在參與之中感受到走進文本的體驗之美。
此外作品中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真情故事,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輝,道出的是人世間至真至愛的親情、友情、臣子情,及那些充滿情意的詩歌,于是我就以朗誦會的方式組織他們涵詠誦讀,體悟語言藝術的表現力,把握語言情感的真意韻。只有聲情并茂地誦讀,才能真正體會《陳情表》《祭十二郎文》中作者那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的真摯情感,才能領略《過秦論》《阿房宮賦》中雄渾悲壯、大氣磅礴的氣概。
為了教學《登高》,我讓學生涉足高山,領略自然,切身感受杜甫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為了教學《荷塘月色》,而讓他們親臨荷花塘前,欣賞那月下芙蓉綻放的美麗笑臉……
種種體驗,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中的人格之美,也讓他們的學習歷程不再單調孤單,更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生發得愈加美
麗,愈加具有吸引力。
回首幾年的課改體驗,驀然發現,課改已走進我的心中……
(作者單位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