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珺

摘 要:英語寫作教學一直是高中英語教學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而任務型寫作則是考查學生整理、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式,提高任務型寫作能力也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沒有一定目標語言的輸入,輸出則很難產生。教師可以以閱讀材料為載體,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寫作積累,把閱讀技巧運用到寫作之中,使英語閱讀教學成為培養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中英語;任務型;寫作技能;閱讀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其中閱讀習慣、寫作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如果在閱讀方面下的工夫越深,并做好技術轉化,那么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也就越強。本文從高中英語閱讀與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關系入手,闡述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技能。
一、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及成因
目前,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書面表達訓練相對滯后,中學階段很少開設單獨的寫作課。在實際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往往被當作兩項單獨的技能進行訓練,這導致學生無寫作熱情,無法形成一種通過閱讀發展寫作能力的習慣,學生普遍對寫作有畏難情緒,寫作能力滯后。如果簡單地把寫作設置成布置任務—學生寫—教師批改,學生會感到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寫出來的內容也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基于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筆者作了一次關于學生對待作文教學(課)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觀察思考上述數據,一個鐵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沒有多少學生喜歡作文課,作文教學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顯得多么乏力!而寫作能力的提高,絕大部分的學生又認為源自閱讀。事實上,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訓練。如果學生對寫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他們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去配合老師搞好寫作訓練,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對立情緒,英語寫作就會半途而廢,達不到預期目的。
二、讀寫結合的必要性
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就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來說,學生應在課堂內外多練習,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筆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沒有足夠篇章的輸入,很難甚至不可能有好的輸出。
1.閱讀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套用文章框架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剖析閱讀材料的結構,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整體感知文章的謀篇布局,以便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同類文章的寫作風格。在這一閱讀活動中,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指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逐步培養學生駕馭篇章結構、理清文脈、把握中心的能力。根據課文結構,找出或歸納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分析各段是通過何種方法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敘述的,以培養學生在段落寫作中使用統一性原則的技能。這可以促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更深刻地研究和分析,便于掌握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精華。一篇好的文章不僅需要豐富的內容、巧妙的構思和規范的表達,還需要把這些內容聯系起來的語篇銜接手段,即我們常說的關聯詞、連接詞以及一些介詞和短語。
2.閱讀為寫作提供廣泛的素材
寫作離不開素材的積累,素材是文章的血肉,如果沒有大量的素材積累,學生便無法寫出內容豐富、主題深刻、翔實感人的佳品。根據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外語習得的關鍵是接觸大量可理解的、有意義又有關聯的目標語言。而閱讀可幫助外語學習者獲得可理解性輸入,進行知識積累,成為寫作最有力的支撐點。學生通過對文章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的了解,可以獲得豐富的有關英語國家的生活習俗、地理概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捕捉到閱讀材料以外的大量社會生活信息,從而開闊視野、增加閱歷,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為今后的英語寫作積累廣泛的素材。
3.閱讀幫助學生理解語法和記住常用句式
語法易學難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在作文時對英語基本語法概念模糊,造成了表達上的障礙。實踐表明,通過閱讀,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語法上的錯誤。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材料的特點和文章的體裁,幫助學生理解、領悟英語語法知識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如故事性記敘文中的時態變化規律、說明文的常用時態等等。也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思進行觀察、分析、推理和歸納一些語言知識,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加語言學習中的趣味性,消除孤立地講解語法知識的單調感,學生同時可以體驗到鮮活的語言,為其寫作夯實語言基礎。
三、依托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
1.精選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篩選閱讀材料的時候,要著重考慮學生及材料的內容。首先,所選材料的難度要適宜,要與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相聯系,太難,則會造成教與學的諸多障礙,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太易,則對學生沒有太大的幫助,容易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麻痹思想。其次,所選材料要思想健康,內涵豐富,有時效性、實用性,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這樣既能引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對寫作又有較高的借鑒、模仿價值。
2.發現英語謀篇布局的規律
教師通過語篇分析,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發現語篇銜接與連貫規律。加強語篇閱讀,引導學生掌握謀篇布局的規律。首先,篇章層次的教學。要注重對文章整體結構的分析和篇章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具有確立篇章的能力。不同體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結構形式,如議論文有三個要素,即論點、論據和結論,這三個要素可以被看成是議論文框架的組成要素,通過閱讀、分析整篇文章體裁結構上的特點,然后,根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寫作技巧等,了解作者是怎樣謀篇布局的,如作者是如何開篇、如何結束文章的,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題段落所處的位置,各段落大意之間的語篇關系。在此基礎上,可組織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整體框架結構,最后可編寫文章的寫作提綱。這樣可使學生熟悉各種文體并在寫作中抓住主題、避免離題、犯結構混亂等錯誤。
3.構建英語寫作模式
每一篇文章根據體裁,都有相應的結構模式。模式是抽象的,可確實是存在的,它往往隱現在各類文章中,對文章的內容有著某種程度的制約。然而,事實上許多學生在寫作中缺少對相關話題的語篇模式的積累,從而導致在寫作過程中出現諸如語篇結構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訓練時,要合理、巧妙地把相同體裁的閱讀材料積累到一起,然后指導學生分析這些材料,并歸納這些材料在寫作技巧上的共性和差別,從而幫助學生逐漸構建不同體裁的寫作模式。
4.重視寫作實踐活動
每篇閱讀材料可成為學生寫作的良好范文,從而保證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有充分的寫作模擬訓練。在模仿寫作訓練時,要注意體裁和題材的多樣性,以豐富和提高學生筆頭作文的經驗和技巧。教師可在每節閱讀課里抽出十分鐘,結合閱讀內容要求學生對所讀文章進行改寫、縮寫、續寫、寫讀后感等,這樣既能從更高層次上對閱讀材料進行準確、深入地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創造了在閱讀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強化了對語言知識的積累,使閱讀潛移默化地影響寫作,形成讀寫技能的良性循環。
從閱讀到寫作是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閱讀是積累語言、理解語言,寫作則是運用語言。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有機統一體。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兩者的同步發展,并持之以恒,那么,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讀寫的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顏文珠.任務型教學在高中英語寫作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林莉.高考英語中“任務型”題型設計與解題策略[J].考試:高考英語版,2008(Z5).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