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學校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有了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初中語文教學也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進行了完善和創新,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將更加注重教學效果和有效性的實現。本文主要針對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目標的實現進行分析和討論,并結合本人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教學心得,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
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保持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成為新時期教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課堂教學時間較為短暫,要實現有效性的目標,需要顧及的方面眾多,抓住語文的精髓與教學關鍵,全面實現簡約有效的初中語文教學。
一、備課準備
初中語文教學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前備課準備也是十分重要的,精彩的課堂內容需要事先精心的準,也才能將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專業有效。
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與結構,對每堂課、每篇課文需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課堂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反饋?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在哪里等情況都作精心的預設準備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分層次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精心備課,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自己在課前是認真研讀課文,把課文讀透嚼爛的,課堂上就能旁征博引,靈感不斷,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激情后,也能積極配合,暢所欲言,這樣的課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課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必定受到限制,這樣的課堂談何精彩。所以在備課時,我們要充分預設,只有把課堂教學時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都預設到,教師才不會在課堂教學時出現慌亂的情況。
教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教師單方面的準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準備。學生的準備就是預習即將所學,當然預習什么、如何預習,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并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的預習,教師必須可檢測,所以預習的形式可以有口頭、書面等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再次調整教學設計。
二、有效導入方式
常言道:良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課文的導入是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非常關鍵,每位教師應當引起重視。白居易《琵琶行》云:“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同樣,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也離不開那“三兩聲”。我在講授《陌上?!窌r,是這樣導入的;我先講一則幽默故事,聽完后大家說它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方法。繼而開始講故事:一位農夫的女兒長得奇丑,父親讓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見了她,嚇得不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還把幾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來。學生聽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學說這是夸張。我繼續引導:“夸張是從修辭角度說的,如果從描寫方法這個角度說呢?”學生立即領悟說:“是側面描寫?!薄皩Γ瑐让婷鑼懯且环N值得學習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寫的效果好得多?,F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我國古代側面描寫的典范作品——《陌上?!??!焙玫膶дZ像磁石,能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過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點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創造有效的科學的導語,把握課文特點,抓住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新課,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
新課程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當前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為人們所重視,而其問題意識的形成則是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福州一中陳日亮老師指出:“我們語文教師面對的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我們要教學生從文本中讀出一些問題。”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要善于創設切實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問題來自學生,學生獨立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應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著力點。要問得開竅、問得“美”,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就必須滲透教師艱苦的勞動和創造性的才華。古詩云:“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語文教師應該像高明的裁剪師一樣,努力追求提問設計的技巧性和藝術性。我在教授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處出現“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掘文中所蘊含的深意。圍繞“笑”字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1.孔乙己一出場,有一個字伴隨他,這是哪個字?2.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孔乙己的可笑之處?3.周圍的人為什么都譏笑孔乙己?4.孔乙己在譏笑中悲慘死去,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5.我們讀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來,心里還有隱隱作痛的感覺,這是為什么?這些問題處處問到點子上,各個都能激起思維的波瀾,“笑”的問題研究透了,學生對全文也就研究透了。
四、有效的分層次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因為這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同樣的標準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屬于落后的粗放式的低效教學方式。分層次教學方式更好的吸收可因材施教的道理,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更加人性化,對學生根據其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以及偏向等等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并結合實際學生能力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以中間層次學生為基準,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設定,讓困難學生有一個可以攀爬的學習目標,中等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提升,也未高層次學生設計了相對于較高的目標,這樣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適宜的教學目標,這樣教學活動更好開展,教學有效性會得到一致認可。
五、結語
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更加注重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實現,重點在于成效,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做到課前充分的備課準備,結合有效的導入教學方法,并加強有效的創新教學方式,更好地運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全面實現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田賀書.構建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3).
[2]蔣玲玲.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17).
[3]白小玲.談談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J].才智,2011(06).
[4]尹素云.提升語文素養回歸教學本質: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的幾點思考[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1).
(作者單位 南鄭縣鐵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