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生
摘 要: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方式,在以往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向學生講授概念,學生也就只能接受來自教師所講授的概念,理解過程被忽視,應用能力較低。在新課程下,物理教學又因忽視了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學生太過自主而對概念的認識不夠全面。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引入;構建;應用
概念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識、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直觀的引入來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在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構建起概念,在應用中不斷理解概念,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概念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結合初中物理教學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直觀引入,讓學生認識概念
在物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來認識學生,看待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其實不然,學生的認識受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影響,同時,受認識規律的影響,學生認知以直觀為主。因此,在教學具有抽象性的概念過程中,教師就需借助情境,讓學生從直觀過渡到抽象,認識概念,奠定學習概念的基礎。如,在“大氣壓強”的學習中,教師將一個塑膠掛扣直接按在黑板上來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學生的探究興趣濃了,學習起來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導入的方法較多,如,通過實驗導入、問題導入、故事導入等,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而綜合應用多種方法來進行。
二、經歷過程,讓學生構建概念
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機械的背誦和教師反復的講解中進行的,而是建立在對概念的形成過程基礎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而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在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構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通過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鑒別而引出對銅塊、鐵塊和鋁塊的鑒別,讓學生明白用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點,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來鑒別物質,那就能更簡便。接著讓學生通過實驗設計來分析物質(同種物質和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驗,討論交流而得到相應的結論,最后教師再總結出概念,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就不顯得空泛了。
三、區別練習,讓學生應用概念
學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過應用概念來鞏固對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先用直接應用概念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解決,接著針對概念中涉及的公式變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最后再將當次課堂學習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來。這樣,循序簡單地讓學生從易到難逐步過渡,最終掌握并應用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認識、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還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逐步引導方可有效。
參考文獻:
[1]任雪蘭.淺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J].中國校園導刊,2011(6).
[2]劉國俠.加強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下旬,2012(5).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宣恩縣椿木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