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丹
【摘 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社會大眾的法律意識在逐年增強,與此同時,非訴訟法律事務在整個律師業務中的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F今社會做好非訴訟法律事務對律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如何要求,對律師在社會實務中如何要求,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探討。
【關鍵詞】非訴訟法律事務;律師;自身;實踐;要求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社會大眾需要律師們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法律服務,非訴訟法律事務也應運而生。非訴訟法律事務是相對于訴訟法律事務而言的,它是指無爭議,不必進行訴訟,或者雖有爭議,但可以采取訴訟外的調解或者仲裁等方式處理的法律事務。概括來說,律師參加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概念是指律師接受當事人委托,不通過法院而以非訴訟的方式,代為處理法律事務的一種法律服務活動。社會發展呼喚律師承辦非訴訟事務,廣泛拓展非訴訟業務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法律問題。律師將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國人面前,通過辦理大量的非訴訟法律事務,充分發揮律師“社會關系潤滑劑”的作用,全面履行律師“社會經濟警察”和“護法使者”的歷史使命。
一、對律師自身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要求
非訴訟法律事務要求提高律師的整體綜合素質,這不僅要求律師們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深厚的法律專業功底,也要具備諸如金融、稅務、證券等多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作為一名律師,首先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我,學習新知識,開拓新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專業的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律師開展非訴訟業務,不是走馬觀花,文過飾非,而是真刀真槍,大刀闊斧參與改革,倘若沒有較深專業知識,沒有較強的法律知識,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不能站在改革的潮頭,引導改革的深化。
二、對律師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實踐中的要求
(1)應當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律理念。根據《律師暫行條例》第三條規定:“律師進行業務活動,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边@一規定不僅是一切司法工作者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的一些部門法,如刑事、民事乃至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我國,司法工作者無論是在辦理訴訟業務還是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都必須切實遵守這一原則,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由此看來,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律師們在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時不可或缺又必須遵守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在堅持遵守這項原則的基礎下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才能真正達到解決糾紛的目的。(2)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首先,當事人和律師訂立委托合同的時候,對委托事項的確定以及授權范圍的界定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其次,在選擇辦理方式的時候,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再次,在采用這種諸如調解、和解等多元的糾紛解決方式下達成的協議,必須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同時律師們在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時也要明確自己在具體案件中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充分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理解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只有這樣才不至于發生越俎代庖的現象,從而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達到快速而和平的解決糾紛的目的。(3)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律師在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時候應當在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愿的前提下積極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退取舍盡在“言”中,這就尤其需要律師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時刻把委托人的合法權益放在心上,禁止任何故意損害委托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可以說,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是律師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的關鍵,也是律師取信于委托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法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律師在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的過程中有更多地靈活性和自主性。辦案時律師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靈活的選擇適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即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的律師在承辦法律事務是應當在不突破原則的情況下掌握適當的靈活性,以便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4)應當積極主動的為當事人提供最為便利的服務。律師在承辦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案件時應當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從便民利民的角度出發,在簡化辦案手續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并充分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去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案件得到快速圓滿的解決。
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公平正義的途徑多種多樣,而非訴訟法律事務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脫穎而出,成功的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也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綜上所述,如何做好非訴訟法律事務,非訴訟法律事務對律師有何種要求值得廣大法律工作者的深入探討。
參 考 文 獻
[1]關今華.律師與公證[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8):295
[2]楊智勇.全方位法律服務:律師非訴訟事務的新崛起[J].律師世界.1995(1):4
[3]邱文范.對律師非訴訟業務的法律思考[J].當代法學.1999(增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