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
摘要:群眾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貫徹宣傳黨的十八大方針政策和“中國夢”審美教育方面尤為重要,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步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突出和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和諧;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中國夢”及和諧社會基本特征的論述中指出: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社會,也是一個需要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社會各界,各行各業履行好自身的職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作為群眾文化的工作者,肩負著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宣傳群眾,愉悅群眾的重任,是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必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事業中,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特有的功能和作用,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一、促進發揮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努力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深入人心促進社會和諧
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是由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決定的,內容健康,催人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歷史上一切進步文化,都是由于真實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對生活的正確態度,表現了群眾進步的世界觀、道德觀,因而能幫助人民推動社會歷史的前進。如在當前學習貫徹黨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和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育”活動,各級黨委政府文化部門,充分利用了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文藝匯演、詩歌朗誦、紅色旅游、廣播、板報、專欄等多種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使黨的“三個代表”“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的構想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人們對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對構建社會主義社會深層次的理解。
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與娛樂審美功能應該是統一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群眾文化既要給人以教益,又要給人樂趣,如果離開了“樂”,“教”就索然無味,不能吸引人、感染人,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要發揮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不能依靠訟證和說教的辦法,而是寓宣傳教育于娛樂之中,通過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用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去影響人民的精神境界,使人們的思想、感情、性格、品德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感動中國的郭明義等的英雄事跡,在人民心目中屹立起一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觀眾在看電視的過程中被生動的典型英雄人物所感染,使人民大眾受到一次深刻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和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
坦誠地說,老百姓思想素質的提高和高尚情操的樹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而群眾文化是提高人們文化、思想素質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無數事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哪里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好,哪里的群眾綜合素質就會相對的提高,治安狀況就相對的好,社會就安定和諧。相反,則會出現諸如打架斗毆、聚眾賭博、看淫穢錄像等社會丑惡現象。我們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寓教于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娛樂審美功能,提高人自身的和諧
群眾文化具有娛樂審美的功能,這是群眾文化區別于政治、法律、哲學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顯著標志;因它本來就是人們在勞動之余為了娛樂休息和審美的需要而創造產生的。
雖然娛樂、休息、審美是群眾文化的天生本性;然而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在發揮群眾文化娛樂審美功能的同時,不應該放任自流、消極應付,而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培植,使一些低層次的娛樂消遣上升到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使人們在愉悅身心的群眾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振奮精神,努力實現人的真正的自身和諧。比如過去的每年一度的元宵節,人們喜歡聚在一起吃元宵,看花燈,說說笑話,猜猜謎語等一些松散娛樂活動,活動過后留給人們沒有太多的記憶。而現在各級政府利用這個元宵節重大的民間節慶的習俗,舉辦大型的花燈展,千人廣場交誼舞會,青年歌手大賽等等大型群眾活動,既傳承了民間重大節慶活動,又賦予了新時代的審美情趣,大大增強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性、娛樂性、高尚的審美性。
人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因此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研究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的熱點問題,以人為本,把滿足人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人自身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同時人的個體和諧又是自然與社會的產物,所以從根本上說,人自身的和諧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