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登貴
摘 要:新課程、新教材為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因此,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從應考型教學方式向“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逐漸轉變以此來提高政治課的實效性,重塑思想政治課的形象,發揮思想政治課獨特的魅力與作用。
關鍵詞: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目的
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的最基本途徑。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普遍采用應考型教學方式:教師課堂講理論,學生下課背理論,平時練習抄書本,考查測驗考書本。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新課程實施給思想政治課堂改革帶來了習習春風。為適應新要求、實施新理念、探尋新方法,提高政治課教育實效性,重塑思想政治課的形象,發揮思想政治課獨特的魅力與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試著建構一種“協作探究、實踐創新”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本教學方式中教師立足于“導”,致力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能力提升,正是對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支架式教學”“情境性教學”“隨機性教學”等方法的綜合運用。
2.“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
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構建
者,從而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合作的民主教學理念
既包括學生之間的行為互動,也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維互動;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尊重學生,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對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給予正確引導,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培養。
4.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美國羅杰斯在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教學的目標是培養獨立人格、具有創造能力的適應現代社會快速變化的人才,他認為:“當今世界是一個加速變化的世界。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能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彼越虒W過程要成為學習主體自覺地、主動地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二、“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的內涵
“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輔助手段及教學工具等要素組成課堂教學整體,使之成為多主
體、多層面、多動力、多途徑、多方式有機統一而又完整統一的探索真理、發現真理、獲得真理的復雜過程,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有機融合形成嚴謹而完整的課堂結構。其內涵可表述為:以素質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為指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學科特點,確立教師主導,立足學生主體,始于自主探究、踐于協作學習、成于創新實踐,建構導學、自學、協作互研的課堂教學方式。
三、“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的操作程序
1.確立教師主導,立足學生主體,精選材料,設疑啟思,引發求知導入新課
首先,將教學目標問題化。立足學生主體,把精心選擇背景材料,巧妙構思學生自主學習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和熱情,作為本教學方式的操作起點和立足點。
作為教學起點的材料選擇,既要緊扣教材重、難點,又要切中時事熱點,切中生活要害,激起學生興趣,“目標定位”功能要準確生動,既能激發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鉆研教材的興趣,又能激發和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獲得新知的樂趣,還要能體現教學目標的總體要求。例如,在講授必修二《政治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誰監督 監督誰”時,運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關于劉某賣西瓜被搶而向派出所報案受冷遇的故事,面對派出所民警的行為,劉某可能選擇六種以上的行為,然后設問:“劉某要選擇的這些行為都合法嗎?劉某該選擇哪些行為?選擇這些行為體現了劉某在行使什么權利?你能幫他另外選擇幾種合法的方式嗎?你能按重要性將劉某選擇的方式排序嗎?什么是監督權?監督誰?誰來監督?行使監督權有哪些合法途徑?如何依法正確行使監督權?”這樣,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材料,配以層進式提問,切入課題,開啟了學生思維,引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
2.始于自主探究、踐于合作學習
自學探究:即自學教材是“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中發現矛盾、初步認識矛盾、合作探尋處理矛盾的起始階段。經過選材設疑,導入新課,教學便進入“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的第一環節:自主探究。在這一階段,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導演”,而不是“教”師。作為導演,就應視學生為“演員”,為學生搭建表演舞臺,讓演員充分表演,為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新學習提供指導和服務,為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創設學習氛圍。
自學教材是自學探究的起始環節。這一環節的價值取向之一是培養學生自學探究的能力。學生的自學探究主要由“學、思、疑、問”四個學習要素組成。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是傳統教學長期養成的惡習;而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是自主探究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現代教學提倡的科學學習方式。那么,教師就要保證學生自學教材、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必要時間,讓學生“在自學中感知,在探究中自悟,在自學中生疑,在自學中有得”。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自學和治學的方法。針對學生不會閱讀教材的情況,進行系統的閱讀訓練,諸如粗讀、細讀、精讀、泛讀等閱讀方法,教會學生:易理解的知識粗讀,全新的內容細讀,重難點問題精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如閱讀教材內容、收集有關信息資料、概括主要觀點、梳理知識網絡、整理發現的問題、形成知識架構等。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淺層次問題放在這一環節解決,并能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即生疑。
3.協作探究、協作互研是“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中充分展現矛盾、協作解決矛盾、形成基本共識的階段
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生協作學習、協作研究存在的問題、初步找到問題的一般規律、進一步探索問題的真諦,解決自學教材“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問題”即釋疑。協作探究、協作互研是本教學方式的關鍵階段,是第一階段自主探究的深化和教學的高潮階段。就組織形式而言,一般有四種協作方式:一是生生協作。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優勢,確立一位同學為主研,另一位為助研,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共同研討。二是小組協作。合作小組以前后兩桌4人為宜,其中一人為主研,其余為助研。把前后排鄰座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便于進行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三是班集體協作。有意識地把自學教材中發現的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提交全班,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達成共識,集中解決問題。四是師生協作。將難度最大的問題放在這一環節,可以有效地實現難點突破。
協作互研的具體方式方法可以是正反辯證法、“實話實說”法、討論互補法、批判糾錯法、標新立異法等多種形式。例如,在學習《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時,可以組織學生就“拍腦袋決策和民主決策有何本質區別”“頂層設計與民主決策是否矛盾”等問題展開課堂討論。學生展開激烈爭論、旁征博引,據理力辯,在唇槍舌劍中求同存異,獲得真理,確立“民主決策能夠充分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結論。從而樹立參與民主決策的自覺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民主決策積極性。
4.創新實踐,是在“協作探究、實踐創新”教學方式中達到實踐創新、發現新知、獲得新知的目標
在自學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結合教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探索,讓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尋找規律,進行邏輯推理,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新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標新立異、追求卓越的競爭意識和分析、歸納、演繹、綜合、發散、聚合、正向、逆向等思維品質,讓學生體驗獲得新知、發現真理的幸福與快樂,是創新學習的真正價值取向。
教師要憑借高超的教學藝術、科學的教學方法、豐富的知識修養、敏銳的思維能力、巧妙的課堂處理突發問題的功夫,誘導學生質疑,讓學生獨立地去分析與思考,允許對現有的結論懷疑與否定;鼓勵學生判斷知識真偽,就是引導學生準確地鑒別真理和謬誤,把握真理與謬誤的界限,切記以謬傳謬、以謬做真、將真做謬;鼓勵學生求新求異,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于現成的方法和結論,要敢于打破常規,敢于超越古人和書本。
要善于充分利用課本中閱讀思考、探究與共享、圖文數據、相關鏈接、專家點評、名詞點擊、綜合探究;巧妙引導學生將新知舊識進行比較;鼓勵學生把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中相關聯的知識綜合分析,聯系社會熱點或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實際展開研究。達到實踐創新、發現新知、獲得新知的目標。
5.合作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上述諸環節學習后所習得的知識往往是感性的、零散而不成系統的。因此,要引導學生把零散知識進行歸納整合,將理性知識系統化。教師既要利用個人的知識優勢,歸納梳理,提煉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識的結構;更應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總結歸納,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圖。歸納織網的常用方法有表格式、提綱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識間的關系。
6.實踐生活,明理篤行
明理篤行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本教學方式的最終價值取向。要將一般抽象的理論觀點和原則性的行為要求,轉變為學生認識和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復雜的問題能力和具體的行為。即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以后能夠用于實踐和生活,在生活與實踐中實現“知行統一”。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架起理論貫通實踐的橋梁。教師可采用行為訓練法、社會實踐法、品德修養法、作業訓練法等,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并成為他們的習慣。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新教材為我們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加以靈活變通,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
間。也為本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進行改進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作者單位 四川省綿陽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