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玲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因此,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么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么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那么,該如何構建古詩高效課堂呢?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古詩教學;有效結合;增添活力
古詩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其文體本身還是就教學手段而言,都更需要用多媒體教學來豐富其內容、優化其結構。一首古詩常蘊含著一幅優美的畫,還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對于小學生來說,缺乏一定的文言基礎和歷史知識,即使會背誦一些古詩詞,也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如何真正領悟到詩中的意境,體會到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就字解字是遠遠不行的。
而多媒體教學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它不僅能強化詩文意境,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極易激起學生的情感投入,從而很快進入詩的意境。
一、利用電視、電腦、投影等媒體,給學生視聽刺激,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幫助他們理解詩文
古文語言簡練,詞句深奧,不理解的詞句只能通過查字典來解決,學生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學起古文索然無味,一點興趣也沒有。運用電視、投影播放機,就能創設直觀的情境,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也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江南春》中有一句“千里鶯啼綠映紅”,學生想象不出千里江南黃鶯在歡快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的景象。這時電視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江南水鄉,亭臺樓閣,青山綠水,草長鶯飛,綠柳如煙……鳥兒在歡快地歌唱,再配上輕靈的絲竹音樂,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江南畫卷,讓學生領悟到千里江南的秀麗風光,這樣的效果是遠非照字解字所能達到的。
再說《春曉》這一課,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文的意思之后,電腦里播放鳥的鳴叫聲,我讓學生閉目靜聽,同時輕聲作著這樣的描述:“春天萬物蘇醒,大地回暖,啊!睡得真香啊!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好美的春光啊!又是一個艷陽天!聽,窗外鳥兒歡快地叫著,是向我們問好呢還是在唱著春天的歌?”此時學生就會隨著鳥鳴和老師的引導進入詩境,感受到春光美好。老師又接著說:“唉,如果夜里起風了,下雨了,不知窗外的桃花又落了多少啊!”這時讓學生睜開眼睛,屏幕上出現了桃花飄落的情景,地面上盡是落花、水跡,學生不由得又傷感起來。這樣,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意境中,不僅體會到詩人贊美春光的美好,還能感受到面對花落春去詩人的惋惜之情。
二、使用實物投影,想象畫面,體會意境,幫助朗讀記憶
為了加強學生對一首詩的理解,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詩人,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或者干脆用筆畫出來,結合實物投影,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譬如學習《村居》時,就可以采用邊讀、邊議、邊畫的方法。第一句“草長鶯飛二月天”,讓學生畫出綠茵茵的草地和自由飛翔的小鳥;第二句“拂堤楊柳醉春煙”,讓同學們畫出長長的河堤和飄曳的柳枝;第三、四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讓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畫一群孩童在堤下放著五顏六色的風箏。最后,老師從中選出一些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一幅幅活生生的鄉村畫面就顯現出來了。
三、多用實物展示臺,拓寬想象,豐富意境
詩是凝練的語言,濃縮的畫面。合理運用實物展示臺,可以將詩歌意境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合理地想象,從而豐富詩歌和詩歌以外的內容,使詩意得以升華。
《村居》中,如果讓學生站在展示臺上扮演詩人,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畫面上再加以想象:黃澄澄的菜花、綠油油的麥田、農夫在耕作、孩童在嬉戲……會使鄉村春色顯得更濃,學生的體會也就更深。
課后延伸也很重要,一堂課,短短的40分鐘,要學好一首古詩,學透一首古詩,時間是不夠的。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我們在課堂上解決了問題,但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又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拓展和延伸,把傳統的一節課結束的句號改成問號或是省略號,讓學生的知識在課外得到延伸,情感得到延續。
而今,“高效課堂”逐漸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呼聲,一種共識,是每一個課堂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每位教師永恒的追求。所以,古詩文高效課堂應該是有趣味、有情境、有誦讀、有感悟、有疑問、有沉思、有聯想、有靈氣、有生長的課堂,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世民.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意義、內容與策略[J].中小學語文教學:小學篇,201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陽縣眾興鎮東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