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躍東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歷史性跨越和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號召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目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情況仍不容樂觀。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正確實施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提高創業成功率,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
創業教育的理念,是1989年11月底12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由澳大利亞利雅德博士提出來的,開始在美國發展,到了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在巴黎召開有115位教育部長、2,800多名高等學校校長、教育專家參加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兩個文件。《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逐漸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進一步闡述,為了培養學生逐漸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要求教師不應僅僅傳授知識,而且必須把重點放在教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發揮主動精神上,使學生“能獨立思考和協同工作”,“能將傳統或當地的知識和技能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以產生創造力”。1999年在韓國漢城又召開了第二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在會議提交給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的《建議書》中指出,職業教育要進行教學改革,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美國是世界上開展創業教育最成功的國家,20世紀八十年代就有50~70所學院和大學開設了與創業有關的課程,1999年達到1,100所左右,到2005年初,有1,600多所高校開設了創業學課程。如今美國的創業教育,涵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規教育。創業教育的內容;涉及法律、新興企業融資、商業計劃書、創業領導藝術及教育、技術競爭優勢管理、家族企業的創業管理、創業營銷、企業成長戰略等幾十項課程。我國的創業教育發源于20世紀末的一些高校自發性的創業活動。1997年清華大學學生舉行了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創業活動拉開了序幕。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這種人應具有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創業教育理念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是知識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大教育體系的交叉整合。它凸顯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創業素質與能力為主要目標和任務,務求使更多的求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創業教育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注重實踐活動課程的引入,更注重教學與社會、生產、生活、時代緊密聯系,以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主體、創造主體,從而適應了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再到創業人的社會發展需要。創業教育個性化教育的特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教育主客體在教育內容、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自由選擇。我國學者金立其教授認為,創業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即對創業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其次,是以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為目標,培養他們從事創業實踐所具有的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培養具有開拓性的人才”。創業教育是我國創建創新型國家和發展創業型經濟,對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需要、是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只有實施創業教育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大批具有開創性的創業人才。對大學生實施創業教育,既有利于其本身成功創業,也有利于帶動其他人創業,還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實現黨中央提出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
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類課程設置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是實現培養創業人才目標的基礎,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影響著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關系著創業教育的成敗。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一步整合、擴充、完善創業課程體系以及創業教育論壇。深化合作性學習課程教學改革,突出課程化的創業素質和能力培養,加強素質拓展項目的“課程化”建設,實現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全程性地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素質。采用創業教育必修課、公選課、核心課和輔修課程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激發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創業能力、進行創業實踐的步驟,設置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必修課圍繞:《創業與人生設計》、《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精英》、《創業管理》、《創造學》、《應用經濟學概念》、《創業精神與創業故事教程》、《傳統文化與創業管理》、《創業教育與創新規律》等課程,在大一新生中開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職業的基本知識、了解所學專業以及相應的職業適應范圍,啟蒙創業欲望,發掘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理想。公選課必須體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智力教育與非智力教育的整合,基本內容可以劃分為:歷史研究、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以及社會分析等各個方面。在《創新創業教育概念》、《創業學概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指導》、《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管理學》、《小企業創建學》、《應用經濟學概論》、《網絡創業指導》、《新產品開發》、《戰略管理》、《公司法》、《證券投資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公司財務分析》、《創業政策與市場環境》、《特定行業機會管理》、《市場營銷學》、《創業市場調查》、《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和現代企業意識》等課程范圍內,組織大二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其中六門課程研修。目的在于傳授創業知識、提升創業素質。核心課程是圍繞著培養創業能力開設的。主要課程《創業者》、《戰略與商業機會》、《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創業企業融資》和《快速成長》等五個方面,這些核心課程必須在畢業之前完成。《創業管理》、《創新戰略管理》、《家庭企業管理》、《創業法律》、《風險投資》、《技術與創業》、《項目管理實踐》、《風險投資運作》、《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寫作指導》等課程作為輔修課,根據學生興趣、學識和教師情況安排教學。
[1]郝平.培養創新人才應作為大學重要職責[N].中國教育報,2010.5.5.
[2]張項民.創業型人才理念的新變化[N].光明日報,2010.3.19.
[3]教育部.“四位一體”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N].中國教育報,20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