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芳
摘 要:近些年,我國政府在民生方面相繼出臺了多種政策,目的就是能夠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各項成果。但是,在執行民生政策的過程中,民生政策資金的缺失、民生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執行力的變形等等,各種問題都隨之出現,對民生政策的執行效果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得民生政策所帶來的社會成效大大減弱,造成各種社會沖突。所以,對民生政策執行力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對民生政策的落實、老百姓幸福指數的提高以及對我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促進意義重大。
關鍵詞:民生政策;執行力;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國家民生政策的出臺,使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的執政理念及方式從拼經濟調整到重民生。政府出臺民生政策的目的,就是能夠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各項成果,但在對其執行的過程中,卻也出現了很多政策扭曲或者落空的情況。這嚴重違背了民生政策的初衷,也使黨與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由此可見,人民生活指數的提高,民生政策能夠切實落實到位,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一、政府的民生政策對人民生活的改善
1.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問題
我國的就業問題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失業人數逐年加大。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黨和政府想盡一切辦法加大人民群眾的就業率,重點就是做好高校畢業生、企業職工、農民工、復員轉業以及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工作者的就業工作,使我國就業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2.改善了我國社會的保障體系
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國內的養老寶險必須隨人進行。而《農民工養老保險》主要是根據農民工比較低的收入特征,對農民工負擔進行減輕做出了相關的規定。面對日益上漲的物價,各個地區陸續對失業人員的保險金額標準予以調整。隨著我國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我國發改委、老委辦等相關部門聯合下發了《推進養老服務意見》,對養老的保障體系與措施予以加強。
3.提高了我國的公共衛生及醫療服務
目前,在我國最受人民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此政府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規定要對公共衛生的服務建設進行全面的加強、對城鄉間的醫療保障體系進行全面的建立與覆蓋。這些政策的提出,是對每個人都有醫療服務權利的集中體現,符合政府民生政策的初衷。
4.改善了我國的教育體制
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進一步提高我國教育水平。除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對學生進行了學雜費的免除,還在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學雜費免除工作上有了很大提高。除此之外,資助貧困學生的政策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教育部所組織執行的去西部支教的政策與計劃,把對口支援與教育專項支持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成績顯著。
5.改善了我國的住房問題
我國政府在2010年對房地產的調整措施主要包括:首套房的貸款比例上漲至三成、對第三套房的貸款予以全面暫停等。溫家寶同志曾提出,對住房的保障和房價的穩定,是當前政府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這就將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提升至民生問題的重要位置。
二、民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造成的危害
1.落實虛化的民生政策
很多地方的民生政策在進行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霧里看花”的現象,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可卻沒有落到實處。比如:我國新農村醫改制度從開始實施到現在已經有十年了,但是在其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在指定的醫保醫院看病時,雖然報銷了一部分看病費用,但看病所花的前遠遠多于醫保實施前所花錢數;很多地區的物品,其價格比政府惠民補貼前的價格還要高。由此可見,在民生政策的執行影響力上,對于很多地方的人民群眾來說可有可無,使得民生政策失去了本該產生的效果和作用。
2.資金缺失的民生政策
在民生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政府會在財力方面予以支援。而一些地方性政府在執行民生政策時,往往會挪用中央政府所支援的政策資金,造成民生政策資金在兌換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縮水的現象,這對落實民生政策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例如:陜西省某市對政府提交了1600萬資金的申請用于600套社會保障房的修建,但在政府撥款之后,該市卻用這筆資金修建了526套商品房,而對于保障房,僅僅蓋了74套,這種現象使地方政府將有利于老百姓的資源作為了其獲利的工具,使得本來應該惠國惠民的財政資金出現了嚴重流失。
3.執行變形的民生政策
對民生政策予以實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各項成果,同時也讓生活在最底層的貧困人民有尊嚴地活下去。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對有利于人民的民生政策進行執行時,往往會將民生政策演變成對人民群眾施以恩賜與施舍,在很多方面進行人為條件的附加,這種做法不但使人民群眾感受不到黨和政府所帶來的溫暖與對自己的尊重,而且有的甚至還讓老百姓感到無形的屈辱與壓力。例如:某個地方性的政府作出了以下相關規定:享受國家財政資助的老百姓不能進行寵物的飼養,家里有手機、電話、金銀首飾、電視的,以及有房子甚至房子布置與裝修過的老百姓都沒有享受國家低保的權利。甚至有的地方性政府還有以下規定:享受到國家低保的老百姓必須進行公益社會的勞動,對其公益活動不參加,累計三次的人員,予以取消低保待遇資格,低保待遇取消后,不能在進行城市低保的申請。類似這樣的情況有很多,這些額外條件使很多生活艱難的人民,根本享受不到政府的這些惠民政策。
4.受益主體的錯位
在我國,利民政策執行時,人民是其執行對象,是給人民群眾實際幫助。但是,一些政府卻讓受益主體出現錯位,甚至有的政府將利民政策用在了官員身上,使本應該享受國家利民政策的人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福利。
由于政府對民生政策的執行不到位,使得民生政策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對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使得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胡錦濤同志曾說:人心向背決定著一個國家、黨和政權的興與衰。在國家的治理中,只有謀民利,順民意,才能得民心,才能讓人民擁護黨,支持黨,最終使黨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由此可見,在種種問題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對民生政策執行力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對民生政策的落實、老百姓幸福指數的提高以及對我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促進,意義重大。
三、民生政策執行力不強的原因分析
1.地方干部不端正的執政作風
在對政策進行執行時,政府干部是其主體。形成我國民生政策執行力不到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有些干部思想與作風的扭曲。首先,某些政府領導唯利是圖,GDP考核中,政府官員的成績是和當地的財政收入有直接聯系的,然而,無法對實施民生政策的問題進行衡量。這就造成很多政府出現利己事爭著做、不利己事拖著做、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死都不做現象的發生,形成政府在執行民生政策時出現執行難的現狀。其次,有些政府領導的公仆觀念逐漸淡化,缺乏對人民的感情、缺乏對工作的激情以及缺乏在執行力上的熱情。將對黨及老百姓服務與負責的正確價值取向演變成了不顧群眾關不關心,只顧領導開不開心,不顧群眾滿不滿意,只顧領導滿不滿意的錯誤價值觀。
2.不足的政策執行資源
民生政策執行時所出現的資源不足現象,資金的缺乏是其首要的表現形式。從主觀方面來說,很多地方政府在民生政策方面不愿意花資金,很多本來應該花在民生上的資金被地方政府擠占和挪用,使得一些地方大量的財政投入政策落實不到位,產生非常的效果。從客觀方面講,中央與地方存在著嚴重的財權事權不平等現象,到基層的時候,就會出現事多錢少的現象。此外,各個地區不均衡的經濟發展,差距非常大的經濟實力,在地方上的一些政府,其所用資金只能靠中央進行調撥,再無其他資金執行民生政策。另外,缺乏人才,不合理的人才配置也是其重要因素。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工作時都會選擇經濟等綜合實力比較發達的地區,而欠發達的、急需人才的地區,則因為人才的缺乏,而使經濟止步不前,造成惡性循環。
3.不健全的執行機制
在利民政策的落實中,其重要的依據與載體就是制度與機制。不健全的機制,是造成民生執行力不健全的根本。要想從根本上落實民生政策,就要切實監督政府對政策落實的情況。
四、增強民生政策執行力的對策
1.端正政府執行政策的作風
在對利民政策執行時,各級政府領導要用心。因此,對執行作風的轉變非常重要。對于政府領導而言,首先就要樹立公仆理念。因為人民是我國的主人,老百姓將自己的權力交由政府執行,政府就應該切實履行好職責,將權力更好地服務與大眾,其次,政府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2.對政策執行的方法進行創新
利民政策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政府對政策執行時的條件與環境卻具有多樣性,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實際條件的結合,其政策就沒辦法執行下去。例如,可用反向思維進行思考,將常規打破,從反方向的視角對事物予以審視,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思維的單一性、機械性以及簡單性。
3.實行陽光行政
民生政策要想陽光的實施,首先就要公開政府政策的信息,能夠讓廣大人民對政府政策具體內容有所了解,讓他們知道怎樣做才能享受到民生政策帶給自己的利益,讓老百姓能積極地、自愿的認同與接受,這樣的民生政策才能更好地執行。其次,要對社會的監督機制進行強化,進一步培養老百姓對政府的監督理念,對創新監督以及新聞和輿論監督進一步加強,使政府在執行政策時達到透明的效果,使百姓的滿意度得到提高。
五、結論
總之,黨和政府對民生政策頒布與實施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執行時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初衷是好的。民生政策就是要有利于人民,通過開拓創新理念,通過提升執行方法,通過老百姓的監督與支持、通過認真負責的落實,最終使人民能夠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所帶來的各種福利,使人民幸福指數能夠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定中的公 民參與: 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13.
[2]張小江,王德平,楊海云.為民生政策高效實 施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J].四川勞動保 障,2011(08):156-159.
[3]張艷,聶展.政策對象對地方政府政策執 行力提升的影響[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09(01):45-47.
[4]桂榕.搶抓時效落實保增長保民生政策迅速 將政策效應轉化為發展動力[N].江西日報, 2009(02):189-196.
[5]張榮昌.公民監督政府: 行政監督的活力源 [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05(增刊):17-21.
[6]周曉麗,馬曉東. 公民參與: 公共政策合法 性的路徑選擇[J]. 理論探討, 2005( 04): 195-197.
[7]鄭惠. 公民有效參與公共政策的培育[J]. 開發研究, 2009( 05):147-149.
[8]吳忠民. 民生的基本涵義與特征[J]. 中國 黨政干部論壇, 2008( 05):64-66.
[9]丁煌.公共選擇理論的政策失敗論及其對我 國政府管理的啟示[J]. 公共行政, 2010(12, 25):91-93.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