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新《旅游法》的頒布實施,旅游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為旅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民辦高職院校中,絕大部分都有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如何培養出應用性強,適應市場需求,又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是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必須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2年)規劃課題“民辦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編號12JY38)的部分研究內容。
1 民辦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研究的背景
1.1 我國旅游人力資源現狀
1997年世界旅游組織(WTO)預測,到2020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數將達到16億人次,全球旅游外匯收入將達2萬億元。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2005年,世界旅游理事會(WTTC)指出,中國將在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經濟強國。國家旅游局提出,中國將從世界旅游資源大國發展成為世界旅游強國。
作為朝陽行業和非周期行業的代表之一,旅游業正逐漸成為中國的熱門行業。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現在旅游業從業人員有32萬,以每年7.63%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將需要75萬旅游大軍。據預測,到2020年,每年到中國旅游的人數將達2億人次,而中國旅游業所需人員將達3000萬人。
旅游業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將來旅游業人才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將是人才的多樣化,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相當嚴格,不僅要知識面廣,還要精通外語,肯吃苦、肯鉆研。優秀的人才不僅會指引旅行社在合法的政策、法規下發展,更會為企業“另辟蹊徑”創造更多盈利空間。他們能設計完美的旅游線路,在不損害旅行社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與國內旅游相比,出境旅游不僅要在吃、住、行、游、娛、購等方面提供服務,還要求組團社對各國的語言、貨幣、法律法規、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行業規范等心中有數,并具備與各國領事館打交道、在國外迅速處理緊急事務等能力。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旅游管理類人才在校生僅為43萬多人,未來5年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在14萬-19萬人之間。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與旅游教育的相對滯后,將影響國家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時,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主要體現在學歷偏低,初、中、高級人才比例失衡,中高級人才明顯偏少。2009年,全國旅游直接就業人數為1350萬人,大專以上學歷的旅游人才272萬人,占全國旅游就業人數總量的20.15%。
1.2 新《旅游法》的頒布實施給旅游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旅游法》,并且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旅游市場尚不規范,市場惡性競爭、旅游資源屢遭破壞、旅游景區和活動管理混亂等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零負團費”、黑導回扣、強迫購物、景區門票大幅漲價、景區超載、旅游公共服務不足等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社會熱點問題,迫切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更好地約束上述行為。旅游法出臺后,對旅游經營企業的不規范行為進行了整治規定,旅游行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有更高的業務水平,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無疑給旅游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
1.3 民辦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簡況
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在我國的重新崛起,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的特殊性,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就旅游管理專業而言,幾乎每個民辦高校都開設這個專業。就江西而言,有比如筆者所在的南昌理工學院,還有江西科技學院,南昌工學院等,這些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都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問題。
2 民辦高職院校在培養旅游管理人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定位不準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的是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但筆者所在的南昌理工學院由于辦學時間短(99年創辦至今不到14年時間),旅游管理專業匆忙上馬,所以簡單套用公辦院校本科或者中職教育層次的培養目標,加上各系在專業定位上存在重復交叉(就旅游管理專業而言,經管系有開設,人文學院有開設,國際交流學院也有,甚至航空學院也有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所以導致定位不準,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模糊不清。
2.2 行業要求分析不具體,人才能力分析不到位
民辦高職院校在確定人才培養模式時普遍不做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分析,或分析不到位,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意識不到人才能力分析的重要性,或者分析不詳細,不能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大多數民辦高校在人才要求上過于含糊,無法突出專業長處。
2.3 教學環節過于注重理論,時間分配不合理
民辦高職院校在教學環節及時間分配上普遍不合理。教學過程中,偏重理論講授,不能深入到企業中去進行服務環節的現實體驗,教師上課內容不能符合實踐需求。由于缺乏必要的實驗設備,學生感受不到服務的氣氛,激不起對專業的興趣。
2.4 資金投入與師資建設途徑陳舊
因為民辦的特殊性,沒有財政的支持,旅游管理專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酒店和導游管理教學設施奇缺。在師資建設方面,大多數民辦院校不能為老師提供去一線進行掛職鍛煉的機會,導致大部分老師在技能方面存在著缺陷。兼職教師過多,造成師資隊伍不穩定。
2.5 教學方式落后,師生積極性普遍不高
大多數民辦院校教學方式還停留在傳遞----接受式和案例教學模式,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其他教學模式采用很少,學生處于被動接收地位,學習積極性不高,很難主動與教師達到共鳴,同時受生源素質影響,教師無法開展先進的教學模式。
存在的問題當然還有很多,筆者就上述問題進行過思考,并且提出一些相對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3 民辦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
3.1 培養目標要明確,人才規格要具體
明確民辦高職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是區別于其他教育類型的本質所在。就旅游管理專業而言,由于其行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操作性,所以必有先明確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明確培養學生掌握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具備酒店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和酒店前廳、客戶、餐飲等方面的專業技能,能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能在旅游企業各部門從事一線服務和管理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3.2 人才職業能力結構分析要詳細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必須先詳細地分析人才所需的職業能力結構。基本能力、行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等可以作為一級層次的能力來發展,在此基礎上可以細分出更多的能力框架。民辦高院校在這方面需要做較為詳細的分析:將一級能力諸如人際處理能力作為基本能力,酒店管理基礎能力、酒店業務能力、導游業務能力、旅游職業拓展能力作為二級能力,再在其下分解出更細的三級能力,這些都成為設計課程模塊的重要依據。
3.3 充分給教師授權,以便靈活安排教學環節
民辦高職院校對專業教師的管理過于死板,不利于教師對教學環節的靈活安排。筆者認為,在教學環節和時間分配上需要大力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要提升專業實踐課的比例,相關課程需要安排課程實習,比如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們接觸到飯店的相關崗位,借此強化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為期二至三個月的崗位實習和近半年的畢業實習。同時為了適應旅游管理的特點,要求學生每學期參加不定期崗位實習6至7次,每次1至2天。
3.4 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資金投入是改革行動的后盾和保障,教師改革推進的重要參與者。民辦高職院校領導應該對專業實踐性、應用性予以重視,投入足夠的資金建立諸如模擬酒店實訓室,模擬導游實訓室,購置相關的聲像資料,與實踐環節結合,把實訓室搬到企業中去。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有一支穩定的專職和兼職教師隊伍,盡量去招聘一些有酒店從業經驗或者從事過導游服務的專業人員,支持教師提高學歷,提供機會給教師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考取相關證書,實現全體教師都達到“雙師型”要求的目標。
3.5 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作為南昌理工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一名專職教師,筆者深感教學方式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該去嘗試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比如自學——輔導式、探究研討式、現象分析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等。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積極推進改革,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新型教學手段,尤其是在很多課程上都推行情境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探索出“三點遞進,三維互動”模式,即“知識、技能和證書”的三點遞進,“教師教學、學生實訓和市場需求”的三維互動。
綜合上述分析,民辦高職院校若要提高辦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提高教師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教學質量,更要多提供實訓教學的資源,從資金、人力、物力上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林宙,肖文強.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及現狀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2011(25)
[2]劉曉華,章曉盛.關于應用型大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I].旅游學刊,2006(12):39-46
[3]王瓊.發展新興旅游教育的理念與模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5):116-118.
[4]劉錦云.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J]科學文匯,2006,(1):29.
[5] 萬方秋,唐左.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職業教育研究,2007(1).
作者簡介
陳美娜(1981—),女,江西高安人,碩士,高校旅游管理講師,主要從事旅游管理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