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 要:戰斗力的生成需要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而人在戰爭中起著決定因素。信息化條件下,武器裝備的戰斗力生成對官兵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圍繞這一新要求,不斷拓展新內容,探索新途徑。
關鍵詞: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標志的信息化戰爭逐漸成為戰爭的主流,也必將成為未來戰爭的趨勢。當前,在一大批先進信息化武器裝備諸如巡航導彈、隱身戰艦、艦載機、電子武器系統列裝部隊后,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整體實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戰爭中,武器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敵我雙方的較量,將突出表現為高素質人才的較量。因此,我軍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發揮自身特有優勢,瞄準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對官兵綜合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總要求,不斷拓展新內容,探索新途徑。
1 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證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敝匾暼说囊蛩?,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既是我軍長期革命軍事斗爭和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雖然信息化條件下,武器在戰爭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但不管是冷兵器時代的大刀、長矛,還是熱兵器時代的槍、炮,還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其作為武器的本質屬性沒有變,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仍舊是人。只有將人和信息化武器進行有機結合,將人的因素內化到武器中,才能生成武器的戰斗力。因此,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可以理解為,以數字化技術和信息網絡為平臺的武器裝備,通過與人的有機結合形成的戰斗力。
而戰爭與政治的本質關系在《戰爭論》中被揭示以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和戰斗力之間的神秘面紗就被撕破了。200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進行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引導工作,是黨對軍隊實施思想政治領導的基本途徑,是加強軍隊全面建設、完成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增強部隊凝聚力、提高部隊戰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重要保證?!睂τ谲娛露裕婈犓枷胝谓逃囊磺幸饬x在于:一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授功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以促進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戰斗力;二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增強凝聚力,形成作戰合力,提高戰爭勝算系數,從而實現戰爭目的;三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功能,增強軍心士氣,進而改善戰斗力結構,影響戰爭,加快戰爭進程。
當前,我軍正處于由半機械化、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隨著武器裝備信息化、信息系統武器化和武器裝備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進而形成戰斗力。
2 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對官兵綜合素質的迫切要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軍事斗爭準備任務的不斷拓展,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大量的先進信息化武器裝備相繼投入使用。但隨之而來的突出矛盾卻是先進軍事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武器裝備戰斗力的發揮。因此,加快信息化裝備戰斗力生成就對官兵綜合素質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是迫切要求官兵科技素質的提高。胡錦濤同志曾指出“信息能力在戰斗力生成起著主導作用,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戰斗力的關鍵物質因素,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戰斗力的基本形態,人的科技素質在戰斗力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北热缭诤硲馉幹校?名高層指揮官,其中5名碩士、1名博士,整個參戰的官兵中90%以上擁有本科以上學歷?!艾F代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往往涉及到多個學科,而且技術更新快?!彪S著我軍向信息化轉型,軍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武器裝備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對官兵的知識更新和學科視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軍人力資源的數量雖居世界第一,但其質量和結構狀況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高技術軍事人才短缺。由于人才缺乏,使部分高技術裝備形不成戰斗力,導致裝備等人才。高技術軍事人才匱乏,特別是新裝備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影響我軍現代化建設整體效能和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瓶頸”。
二是迫切要求官兵心理素質的增強。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人心理素質也是影響信息化裝備戰斗力生成和信息化作戰能力的重要因素?!皯饒錾系膭儇?,有四分之三取決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決于其他條件?!痹诂F代戰爭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F代戰爭雖然不像冷兵器時代那樣面對面的廝殺,但高技術兵器的精確性和殺傷力,作戰的高密度和快節奏,以及新的作戰樣式和作戰手段,其復雜性、緊張性、殘酷性使官兵在戰爭中面臨的威脅和完成戰斗任務的困難急劇增大,帶來了比過去戰爭更為劇烈的思想精神壓力,加重了對官兵的心理影響,特別是指揮員和各專業操作手遭受的心理影響前所未有,將直接影響作戰的勝敗。而我軍當前還缺少對信息化條件下心理戰的研究和鍛煉。
三是迫切要求官兵創新素質的提升。創新素質是信息化條件下提升部隊作戰能力的官兵必備的素質。創新觀念和創新思想有利于部隊戰斗力生成。恩格斯指出:“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必須尋求新的物質手段和新的作戰方法,只有創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達到新的、更偉大的結果?!避婈牞F代化建設和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本身就是一項大的創新工程。廣大官兵既是軍隊現代化建設和信息化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落實終端,又是高尖端軍事科技人才的生力軍,因此,創新性的學習,創新性的使用甚至改造武器裝備,是現代化戰爭條件下官兵所必需的一項素質。但現實中,大多數軍人只知道 “軍人的天職是服從”,而忘記了“制敵的法寶是創新”。我軍歷史上創造的各種輝煌不正是一批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革命前輩創造性的壯舉嗎?
3 著眼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官兵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針對加快信息化武器裝備戰斗力生成對官兵綜合素質的迫切要求,緊緊圍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的總要求,拓展新內容,探索新途徑,最終達到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以提高戰斗力的目的。
一要更新思想觀念。一方面要破除“唯武器論”的錯誤觀念。毛澤東早在抗戰初期,就針對黨內一些失敗主義的亡國論者,立下了“戰爭的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真理論斷;又在抗美援朝時又發出了“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的豪言壯語。但時至今日,人為武器是決定因素的官兵大有人在,抱著這種思想,他們看到敵對勢力的武器裝備比我們先進就失去斗志,看到我們的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了,就放松懈怠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澄清這些錯誤的觀念,把戰爭的本質和規律,把人與武器的關系向官兵講清講透。另一方面要破除“教育無用論”的錯誤觀念?!端枷胝谓逃缶V》明確規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強部隊凝聚力、提高部隊戰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重要保證?!碑斍埃糠诸I導干部,甚至一些政工干部對軍隊信息化建設條件下培養軍隊戰斗力的新情況、新任務的敏銳性不強,片面地認為裝備戰斗力的形成就是信息化建設和新軍事變革形勢下的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和技術上的先進程度,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在信息化建設和裝備戰斗力形成中發揮的作用不大。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戰爭與政治的本質關系向官兵講清楚,各級政工干部要切實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理論修養,積極維護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二要拓展教育內容。一是要緊緊抓住堅定理想信念這個根本前提。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官兵頭腦,堅持用我軍優良傳統激勵官兵斗志。要結合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力開展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培育官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二是要緊緊抓住提高能力素質這個關鍵環節。廣泛開展創建學習型軍營、培育知識型軍人的活動,通過濃厚學習氛圍,增強官兵學習現代軍事理論、軍事高科技知識和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種教育資源,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官兵根據崗位需要和個人愛好,深入鉆研專門知識,廣泛汲取相關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工作實踐中素質和能力。要加強創新教育,培養官兵的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通過提升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能夠使官兵敢于走沒有走過的路,敢于質疑不迷信,對現代戰爭有獨到見解,能夠緊跟信息化武器裝備的更新步伐,能夠獨立應付復雜戰場環境下的突發境遇。三是緊緊抓住培養戰斗精神這個重要因素。注重利用各種時機,扎實有效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培育官兵自覺犧牲奉獻的精神。要注重通過各種渠道,營造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激發官兵獻身使命、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注重宣揚部隊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使官兵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不斷將戰斗精神培養引向深入。
三要創新教育手段。針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特點,教育手段要力求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信息傳播和處理的傳統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應該隨之改變,以適應未來戰場瞬息萬變的新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武器裝備平臺和信息化部隊的資源搞好訓練和作戰的宣傳教育,尤其是戰場環境下的宣傳教育。比如,將張貼標語口號的傳統做法,改為在特定空域綜合運用聲、光、電、氣、火、味等先進手段,以增強輻射面和吸引力。再比如,陣前喊話是我們的傳統做法,我們可以繼承和發揚,但為了增強效果,擴大覆蓋面,可以采用音效模擬技術和音響整合技術等現代化手段。還比如,過去散發傳單,我們通過飛機、炮彈和人工的手段進行,現狀可以通過遙感直升機來完成,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證人員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肖智林、胡建剛.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5]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6] 施渡橋.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7] Johna. Lynn . Battle:History of Combat and Culture. Basic Books, 2008
[8] 王江根.對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2
[9]《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總政治部.2009
[10]軍隊管理研究會編,江澤民關于軍隊管理論述研究,海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