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黎黎
摘 要: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發孩子求知與求學的欲望。”語文課堂教學引入創新機制,能有效地改變機械、沉悶的課堂氣氛,激活課堂教學。
關鍵詞:情感教學;語文素養;教學方法
想起呂叔湘先生曾經說:“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從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活”是語文生命的源泉,“活”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
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愛上語文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不能不說是語文的悲哀。作為最有活力、最具靈性、最有魅力的學科,屢屢遭受學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方式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節看似很“活”的語文課,學生可謂學得興高采烈,語文的魅力似乎也充分發揮出來了,但是卻沒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落實提問題,學生雖然學得高興,但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語文課的學習目標落不到實處,因此,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崔巒先生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而要真真切切地做到這‘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所以說“活”也要“活”得有講究。
一、注重情感教學
語文是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基礎工具課,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著感染和熏陶,就更要求教師帶著或深沉、或雄壯、或悲哀、或豪邁的情感去講授課文。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智慧,使學生受到感悟,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進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與學就能在愉快的情境中產生共鳴,取得最佳
效果。
1.入情入境,啟發情感
教師在講課中情緒高昂,教學節奏明快,必將產生學生積極思維與探索的感應;教師的語言蒼白無力,必將分散學生注意,導致教學節奏緩慢,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如:我教《出塞》,學生尚未打開書本,我便以短暫的停頓注目課堂,集中全體注意力,然后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高聲講述道:“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光輝的文明史。在這五千年中,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畫筆來謳歌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他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寫成千古絕唱。其中有一位就是——”我轉身奮筆疾書“杜甫”,然后,深含感情地朗讀詩文,讓這種情“移”到學生心里,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靈震撼。
2.笑一笑,學習更有效
“言為心聲”,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老師的一句笑話,可以突破學生難以接受的某個知識點;一則幽默,可以讓學生改掉長糾不正的壞習慣;一個腔調,一個語速,有節奏、有重音、有起伏,可以讓學生聽著不會懨懨欲睡,反而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寫作文時,開頭用了一句歌詞,“咱們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咱們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真高興!真高興!”后來,我評講作文時,一開口就唱起來,引得全堂笑聲不斷,掌聲不絕。這樣,做到有聲有色地進行教學,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親自體驗,及時捕捉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再現的是一種活生生的情感交流,而教師的情感正是引起學生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師積極樂觀的情感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在愉快的心境中做學習的主人。只要教師能帶著滿腔的熱情進行教學,這臨場發揮,即席捕捉情感的火花,就隨處可見,俯拾即是。如:講到“白眼”是什么意思?看人時露出眼白,表示鄙薄或厭惡。這時我讓學生來做這個動作,我也跟著做,我做了一個翻白眼的動作,而且連翻幾下,翻完了大家都樂了,意思也明白了,課堂氣氛就一直很活躍。
二、著眼學生,提升語文素養
激活課堂就是我們所說的“把課教活”,不僅是指教師應當
如何“教活”,而且還指通過教師的努力,怎樣真正讓教學的對
象——學生“學活”。這就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同時,還要備學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學思路的同時,還要研究學法思路;在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的同時,還要對自己施教的對象了如指掌。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正是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其好奇心;要及時解開癥結,指點迷津;要適時點撥,推動學生思維進程;要有效矯治思維盲點,糾正學生思維偏差。呂叔湘先生說得好:“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
1.以教材為出發點,調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影視作品不能完全替代文本。教學中過多地依賴圖片、影視,不但不利于解讀作品,有時反而會扼殺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通過語言信息去捕捉形象,啟發他們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照作品,積極調動他們的聯想、想象能力,鼓勵他們在所閱讀的作品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對傳統的觀念作補充或修正,并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
比如:教羅貫中的《草船借箭》,很自然地會想到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有關片段,學生的認知就可能被他人的解讀所取代,從而失去了個性。如果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尋找周瑜有哪些不足之處,去思考忌妒賢能、心胸狹窄的周瑜何以反遭一擊,被諸葛亮用草船向曹營“借”了十萬支箭?這樣,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節、文章的主題便更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2.以課堂為“沙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會獨立思考質疑
獨立思考是正確解讀作品的前提,也是當今學生十分缺乏的一種品質。文本的解讀應該有接受者能動地參與,通過討論交流,把文字材料變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變成充滿哲理光輝的思辨材料。如:閱讀《三袋麥子》,小豬、小猴、小牛這三個可愛的小動物中,誰是最可愛的?小豬和小猴的做法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這就要學生自己探討思考,該學誰不該學誰都由自己來決定,老師再適時點撥。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小學語文課雖無定法,但卻需要講究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重要方面。結合學習的文本和學生實際,每節課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方法,而
且應注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課堂面目不斷推陳出新,
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語文界前輩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氣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們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學法時,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
1.引進音樂
如:教《送元二使安西》時,我播放古典曲目《陽關三疊》,同時范讀,引領學生穿越時空進入詩中境界,同時學生也深感到這是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2.引進舞蹈
如:教散文《安塞腰鼓》,先播放有關這方面的曲子,然后讓學生跟隨曲子的節奏進行激越的舞蹈,從而讓學生感受這種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陽剛之美。
3.變讀詩為唱詩、吟詩
如:教每冊的古詩詞時,我先介紹有關吟詩協會的情況,而后分別對讀、唱、吟的三種方法進行了示范表演。學生很快學會了在吟的過程中自然記住讀古詩的方法。《水調歌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首詞經王菲演唱后,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不如課后就布置這樣的唱歌作業,對我們的課堂教育也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其他的詩詞即使沒有現成的學來唱,自己也可以做一回作曲家,讓枯燥的古詩唱起來。
4.編課本劇
如:教小說《變色龍》時,我把課文改編成有趣的小話劇后直接自釋課文,教師只點撥難點。然后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利用課外活動,輪流接受老師的輔導,分別在課堂上表演。這樣,人人都參加,個個勁頭高,學生有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5.開展辯論賽
如:教《楊修之死》,可就“曹操該不該殺楊修”這一論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在激烈的辯論中分析與把握曹操與楊修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活動會讓學生更難忘,教學效果當然也就大大加分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激活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需要我們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讓這股“源頭活水”像清泉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呂叔湘.關鍵在于一個“活”字[J].課程·教材·教法,1991(10).
[2]夸美紐斯.大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9-11.
[4]戴素芳.邁向現代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東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