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
摘 要:生活即數學。“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被明確提出。同時,新課標也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數學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數學;生活情境;動機
一、引入生活情境,誘發學習動機
小學階段是學生認識思維迅速發展的階段,學生對一切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該認真研習、仔細分析新課標的課程目的,巧妙地引入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即根據小學生這種特有的心理特征,充分地將他們所熟悉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場景、已掌握的生活經驗和常識與教學教材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教學目標,而且使教學內容生動豐富、簡單易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方向與位置”這一節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情境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家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和具體的位置,并給定比例,讓學生計算出圖上距離。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家與學校都很熟悉,會覺得方位與位置的知識比較親切、真實,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二、情境展現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教學創設的情境內容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教師還要注重情境展現方式的多樣性。除了口頭講解和板書,教師還可以把多媒體資源充分地用于數學教學,通過閃爍的圖文、物像的反轉平移等立體效果,不僅能夠增大課堂容量,還能夠促進學生調動各種器官,開闊其思維,創造良好的情境氛圍。教師還可以在創設生活情境的同時,利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提出一個實際問題的同時,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個人搶答積分的比賽方式,寓知識于活動中,不僅可以鍛煉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度,還可以讓學生很快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體驗到成功感,最終達到提高數學學習效率的效果。
三、解決實際問題,明確學習目的及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說:“課堂是教學的基礎,課外是提高和發展的用武之地”。數學源于數學、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和意義。如,在學習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跟爸爸媽媽去商店超市購物,并讓自己獨自去柜臺計算結賬,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實踐過程能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學習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計算變得快樂輕松。
總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通過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并使其展現和進行的方式多樣化,最后在生活中實踐應用所學知識這三部曲,不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還會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謝廣山.案例教學在師范教育中的運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作者單位 四川省武勝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