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成本電影的崛起,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氣象,張猛導演的《鋼的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電影之中所凸顯的人文關懷以及新穎的音樂表現形式為中國中小成本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好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鋼的琴》;中小成本電影;人文關懷;歌舞片
后《英雄》時代的中國式大片,在票房和關注度等方面吸引了絕對的目光的同時,也飽受著各種批評,構成了近年來中國電影一道獨特的景觀。2006 年,寧浩的一部《瘋狂的石頭》,讓中小成本電影又重新開始回歸人們的視野。“中小成本電影”并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專業術語,這一概念的使用,更多的是為了同以“大投資、大導演、大明星”為標識的大片區別開來。一般而言,投資額在1000 萬元人民幣以下,基本沒有或只有很少明星加入的影片,基本上可以被稱為“小成本影片”[1]。近年來,中小成本電影在培育電影新人、推動中國電影創作的多元化發展、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等方面,已經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能量。其中《鋼的琴》就是一部積極探索中小成本電影道路的電影。與大制作類電影不同的是,《鋼的琴》所選擇的是直面社會現實,顯示了貼近當下社會現實、關懷當下人們的思想情感的藝術追求。在表現手法上也區別于主流商業電影,其中的歌舞形式,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1 不失幽默卻又關懷現實的人文氣息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下崗職工陳桂林,因為女兒“小元”的監護權要為自己的女兒造一架鋼琴,在為了實現女兒的愿望保住女兒的撫養權努力的過程中,在他昔日的工友們也一一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隨著情節的不斷演進,人物形象漸漸清晰豐滿了起來,我們看到了喪偶獨身的曾是油工的小學門衛王抗美,敢愛敢恨的樂隊歌手淑嫻,終日混跡于麻將桌與舞廳的胖頭,曾是焊工的“妻管嚴”屠夫大劉,謹小慎微的木工二姐夫,改邪歸正后靠配鑰匙的手藝活為生的快手,曾是砂工的季哥,汪工等人。這些人雖然有的在陳桂林開口借錢時,推脫、躲避,在醉酒后偷琴被抓產生矛盾與不悅,但在陳桂林為留住小元而造琴的感召下,還是都聚到了一起。造琴這件事就落在了這么一群人身上,當制作木琴的構想被現實推翻后,制造一架鋼制的鋼琴一群鋼廠下崗工人面前就變得理所當然且無可厚非。雖然其中有很多波折但是最后還是造了出來,可是最后小元的撫養權和陳桂林以及上一代的記憶——兩個大煙囪一樣還是沒有保住。
該片延續了導演在其處女作《耳朵大有福》中對東北底層工人題材的深入挖掘,以東北老工業基地為背景,將鏡頭對準了一群自謀生路的下崗工人,用黑色幽默的風格,現實而又不失幽默講述了對一個時代進行了一番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追憶,向我們展示出的是對一個逝去階層的悲憫和失落。《鋼的琴》從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破落的工廠,狹小的房間,還有他們賴以生活的工作——小樂隊,從電影里可以看出,陳桂林和淑嫻都是熱愛著音樂的,但是當愛好成為了一種職業,而且是最為卑微下等的職業的時候,曾經的夢想或許早已破滅成一片片了。不僅僅是主人公,落魄的王抗美,整天無所事事甚至連女兒都被男孩子搞的懷孕的胖頭,貌似爺們實則是妻管嚴的屠夫大劉,還有曾經的快手如今也是配鑰匙度日,唯一發跡的也只有陳桂林的老婆,只不過是傍上了一個賣假藥的大款。在電影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故事以筑夢——追夢——圓夢為敘事邏輯,陳桂林一群人表面是行是為了留住“小元”其實就如同對陳桂林為了實現曾經的音樂夢想一樣,他們在一起更像是為了自己生活而救贖,救贖自己現在迷茫的生活,生活的意義的缺失讓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像被炸掉的兩個大煙囪一樣,“那它沒有用了就只能炸掉”被時代淘汰的產物不能找到自己新的價值就只能被無情地拋棄。鋼琴,對于陳桂林來說,既是挽留女兒的工具,也同樣是圓自己夢的途徑,影片之中陳桂林為了造鋼琴忙里忙外,四處奔波,所有人也為了這一目標而努力著,看似很充實,實則并沒有什么意義,就像是一場夢一樣,只不過有時候人不愿意醒來,寧愿做著一場美夢,在熱火朝天的背后,是無盡的空虛,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放棄,而是完成之后的空洞和茫然,在眾人完成鋼琴之后鏡頭先利用中景展示淑嫻的無奈,然后切中景到前妻的木然,最后切中景陳桂林滿臉的沮喪、茫然和無措。就像是一場夢醒之后的眾人相。
時代車輪的滾動,總有一些事物要被淘汰掉,舊的老的事物難免會經歷這樣的厄運,陳桂林一行人,在從其他途徑無法獲得鋼琴的情況下著手去造一架鋼琴,其實也還是抱有原來那種工人階級無所不能的舊思想,結果琴造出來了,只不過結果依然無法改變,眾人的造鋼琴其實只是一次無奈的掙扎,正像最終不能留住陳桂林的女兒一樣,它并不能改變造鋼琴的那個“背景”,不能改變工人集體失敗的命運,留下的只是一廂情愿的想象實體而已。
2 中國式歌舞片的探索
中國近些年幾乎沒有人拍攝歌舞片,不是因為歌舞片在中國沒有市場,而是因為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怕拍攝不出好作品來。《鋼的琴》中音樂的使用有很多。影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在突出張力的同時也很恰到好處地接應了某些沉重的情感”,烘托出了強烈的懷舊情緒。“從開頭悲傷凄涼的《三套車》,到后來歡快激昂的俄羅斯現代舞曲。配樂總是和人物的情感發展配合得絲絲入扣。”不僅如此,“中國80 年代初流行的如《張三的歌》、《心戀》、《跟往事干杯》等曲目更以點題加詼諧的方式出現在影片的各個段落,令觀眾看片的同時更過足了耳癮。最令人意外的是就連《超級瑪麗》這樣的游戲歌曲也作為插曲出現在了影片中,并且該曲目還十分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啟下連接劇情的作用。”[2]
美國和印度歌舞片類型的穩定與成熟,既和批量化的生產規模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得益于其長期以來對受眾的研究和培育。歌劇在西方是高雅的藝術,而能到百老匯欣賞歌劇則成為美國觀眾的一次精神盛宴。因此,百老匯和百老匯歌劇在美國享有崇高聲望,其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更為人們所熟悉。美國歌舞片中,有多部都是改編自百老匯歌劇。與美國的《歌舞青春》、《音樂之聲》、《雨中曲》不同,《鋼的琴》之中并沒有大段的音樂來代替臺詞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音樂除了類似于交代背景之外的音樂,例如陳桂林一行人聚餐結束后在大劉的松肉車上的歌唱,還有陳桂林和淑嫻的婚禮的音樂,雖然只是有很簡單的舞步,音樂也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可是不能忽視掉這些音樂的作用。歌舞和表演相合一,兩者并不是一個來襯托另外一個,而是僅僅的結合,中國的歌舞片的發展一直缺少高素質的導演和演員,這與已經發展的很成熟的外國歌舞劇來說是很大的差距。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歌舞片并不需要一味的將外國歌舞片的形式全部搬進來,雖然事實證明,中國觀眾對于外國歌舞片的反應也很熱烈,但是一切應該以國情為準,對于我國目前的水平來說,找到會唱歌會跳舞又會表演的演員很難,找到有經驗有好的思路并且敢于去嘗試拍攝歌舞片的導演也并不容易,所以《鋼的琴》的出現其實也為中國電影在歌舞片的發展方向上指明了一條道路,對于觀眾來說,《鋼的琴》的之中的音樂元素不僅僅只是音樂源或者音響,更多的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相融合的一種感官享受,對于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既然無法成功的打到國際歌舞片的水平,為了避免發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窘迫局面,倒不如另辟蹊徑,找尋一條真正的適合中國歌舞片發展的方向。讓那些“中國制造”的美國歌舞片、歐洲歌舞片少一點,多一點適合中國本地特色的歌舞片。
從《鋼的琴》讓我們看到了中小成本電影創作方面的探索,在資金方面的局限導致了中小成本電影的創作必須要有所創新,但是風險規模的縮小也同樣給了中國導演探索的空間,因此中國中小成本創作的前途和錢途都很廣闊。
參考文獻
[1]黃治. 中國中小成本電影現狀綜述[J].藝術評論,2008(3)
[2]吳鑫豐. 2011 年度中小成本電影創作態勢分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5)
作者簡介
高金蘭,女,浙江金華人,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