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楠?趙雪含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同時它的多元性和多角度一直為學者所探討。本文作為大學生精神文化立項研究課題的結題論文,重點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及歷史價值。并在精神、文化教育兩方面,對其可能的發展方向做了初步探討,得出傳統文化在教育層面的價值,也認識到大學生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能采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其研究主體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也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其中儒家文化隨著朝代的演變,流傳到今天,為人們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為歷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指為了促進人的精神發展的教育。概括地說,是指旨在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發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的總稱。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領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設大學生精神教育題中的應有之義,對于建設大學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體現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傳統文化與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它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各行各業都應用其中,小到產品包裝、郵票設計,大到民族服飾,室內裝潢。這便是一種繼承與弘揚,從而使大學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文化認同感。這就是傳統文化最有成效的應用,實用且具有審美價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這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時代的變遷中,大學的道德精神就更為彰顯。在中國儒家體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他以知、仁、勇為三達德,還提出禮、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學的精神建設源于大學生總體的道德精神構成,這一點毋庸諱言。同時,也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才鑄成了大學精神,才使大學成為海上的燈塔,指引著社會向著更美好的地方前進。
在建設大學精神的過程中,當然也需要大力弘揚“不斷創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將“創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內化為涵養,外化為行動,優化為素質。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厚重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能給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啟迪。將思想教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讓我們不斷進取,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的特征。
2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夠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僅在于它本身復雜的觀念,還在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傳統文化是五千多年來生產創造的智慧結晶。它的繼承是對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傳播。
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因此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的思想體系。我們大學生的課程包括:知識教育、人文教育與大量的科學課程,也許恰恰告訴我們,我們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中國的大學并不缺乏處于“泛化”狀態的教育。在大學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隨著人們不斷的認知和提高,早已潛移默化的進入大學生的課堂上。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儒學文化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認同感、文化價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廣。所以,當代大學生應擔負著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從文化中汲取精華,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豐富精神文化。只有這樣,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發揮重要作用。
3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千百年來它負載著我們民族自我認同的群體意識 ,影響和規范了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教育首先應該是從老師開始,從老師和家長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禮教才能使學生更尊重知識、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自己。現代有些人認為,只要學歷高,一切都不是問題,然而學歷不代表有文化、有教養、會做人,而是要學會愛人、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父母,學會感恩、學會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繼承傳統文化,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學校文化是長期形成的,學校全體人員共同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的文化環境,是精神文化的總和,各高校因傳統風氣,學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形態。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確引領人們行動的風向標,大學不僅需要豐富的教學知識作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大學生擔負著振興民族與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 ,應該認識到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價值和寶貴的借鑒意義 。
我們也得出了問卷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近八成的人,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認為這是一種愛國情懷的體現,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認同。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技藝的不斷革新,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吸收融合著,衍生出現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獨特文化思潮。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詮釋傳統文化可以使面臨文化困境的中國人找到重建中國文化的依據和武器,也是當代大學生務必學習精神文化內涵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王琦.淺析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大眾文藝.2012.305期.12.
[2]楊雅麗,王鳳榮,同曉榮.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2003.25期.
[3]徐治山.淺談傳統文化對藝術設計的影響和作用.時代文學.2009年.04期.
作者簡介
朱楠(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所,東北電力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趙雪含(1992-),女 ,山東省滕州市人,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 學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