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壽東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西部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做到“四個新”:一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二要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培育新經濟組織;三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塑造農村新風貌;四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環境。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西部民族地區;對策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報告還強調指出,國家要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發展相對落后。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西部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西部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全面小康面臨的最大難題。如何加強西部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西部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做到“四個新”。
一、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由于歷史原因,西部民族地區大多數農民文化程度比較低,技術水平不高,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綜合素質較差。因此,要把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來抓,努力提高西部民族地區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不斷增強創業致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
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充分利用夜校、基層文化站、文化室、生產經驗交流座談會等,開展各種鄉土文化、農業科學文化知識、各種有關農業種植知識和農業機械使用技能的知識學習。同時,加強對村干部、村級后備干部、農業生產和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進行以發展本地主導產業、經營管理等所需專業技能知識為主的培訓,提高他們致富帶富的能力。
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加大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等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實現家家都有“明白人”的目標。加大科技特派員下到鄉、村、組、戶力度,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實現科技人員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進入農戶家。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18歲以上、45歲以下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l至2門實用農業技術。
面向城鄉勞動力市場需求,實施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工程。西部民族地區由于耕地面積不足及勞動力數量增長較快所帶來的人地矛盾使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為了減少農村勞動力外出時的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支出和損失,各地要建立就業培訓基地,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專門的技術培訓并與廣東、浙江、上海等地的企業聯系進行訂單式勞動力培訓輸出。即根據企業所需員工技術類型進行專門培訓,培訓結束直接進入企業安排就業,形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輸出一條線。以務工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讓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增收,也是促進信息傳遞、加速觀念轉變、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措施。通過務工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素質和技能,使他們出得去、穩得住、有收入,通過壯大務工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培育新經濟組織
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積極扶持和發展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引導、組織農民認識市場、開拓市場、發展市場。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經營的手段發展農業、用抓項目的手段抓農業,不斷探索和創新農村合作組織機制,建立“公司+合作社(或協會)+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基地+農戶”“支部+合作社(或協會)+基地+農戶”等組織。采取“公司+農民”或“公司+基地+農戶”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扶持企業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把產業發展與農戶脫貧致富有機結合在一起。
對合作經濟組織在資金上、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牽頭領辦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先運行、多扶持、后規范”和“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西部民族地區各地的主導產業都要建立相應產業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全方面覆蓋產業體系。目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組、解體過于頻繁,穩定性較差等問題。要完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處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創造有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環境。為了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加快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組織。擴大農戶的貸款覆蓋面,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發展農村小額信貸機構,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發展、培養民間金融機構,逐步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塑造農村新風貌
建設新農村,必須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狠抓農村普法教育,培育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培訓宣講、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通過組織農民學習與他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他們知法懂法,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同時,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經濟社會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與新農村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廣泛開展“知榮辱,樹新風、建設新農村”學習教育活動,開展“文明示范戶”“五好家庭”“平安示范戶”評選活動,提倡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形成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農村人際關系。
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充分利用文化廣場、村文化園、圖書室、健身園,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養成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并采取建立紅白理事會、民間協會等多種措施和機制,將行政村為單位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緊密的以一個或幾個聚集的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落,創建村組理事會,促進民主管理,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把政府疏于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給民間組織管理,營造人人講文明、自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環境
生態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發展工農業是西部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優良的環境是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西部民族地區石漠化、沙漠化程度較深,水土流失嚴重,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相當艱巨。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做到開發和保護并舉、發展和保護生態共贏,要守住保護環境這條底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到邊發展、邊治理,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到既提速又轉型,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裸山禿嶺、污水橫流,臟亂差的環境,不但談不上新農村,而且影響生產發展和農民的身心健康。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由于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引發自然災害造成貧困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具有普遍性,由于人畜混居、衛生條件差引發疾病造成返貧的事時有發生,教訓深刻。因此,要指導和引導農民搞好美化環境,實現“五化”,即路面硬化、村寨綠化、環境美化、庭院凈化、村巷亮化。民居改造要把利用現代化建筑材料、適應生活發展需要與保持民族特色結合起來,還要努力保護村寨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少數民族村寨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自然風貌。對農村公共場所的垃圾要進行清理,設立垃圾固定堆放點,改造和整治院壩及農村污水溝,使農村環境有極大改觀。要注重圍繞山、水、林、田、路、庭院做文章,綠化、美化相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并重,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環境。
西部民族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并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積極推廣沼氣、節柴灶、太陽能,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為廣大農村長遠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條件。
總而言之,西部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雖然暫時相對滯后,但我們相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有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只要我們善于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敢想、敢試、敢闖、敢干,有針對性探索符合西部民族地區實際的新農村建設新路子,那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快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單位:中共貴州省福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