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
摘 要:“做中學”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它的本質是學習主體的自主探究的過程,這需要教師的寬容、需要教師提供
平臺。
關鍵詞:生活原型;探究;自主學習;互動;創造機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他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兒童用自己的思想去做實驗。而新課標也提出要重視學生的活動經驗,讓學生去體驗、去經歷。十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更加感覺到:只有讓學生“做中學”,學生才能有“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做中學”中才能各抒己見,敢想、敢說、敢問;不斷碰撞出數學的思想火花,
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充分表現和發揮個性才能的
舞臺。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做中學”呢?結合筆者的觀課和實踐談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在“做中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生活原型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小學數學教育應真正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擷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數學處處與生活同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原型,經過自己的實踐與反思上升到數學知識,也就是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讓學生真正獲得充滿生命力的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創造的無窮樂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育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通過讓學生模擬“生活經歷”,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況的實踐中去解決數學問題。
二、在“做中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展示平臺
在“自主、合作、發現、探究、創新”的新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逐漸提高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和發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自覺學習數學的好習慣。曾經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建模中我進行了這樣設計:為每個小組提供4根小棒:長度分別為4厘米、6厘米、10厘米、12厘米,讓學生從4根中任意取3根,試著擺三角形。并設計“你能擺出三角形嗎?如果能,你能擺出幾種不同的三角形,從中你有什么發現?”這樣的問題情境,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中去操作、探索和發現。
學生在小組的操作與探究中發現:四根小棒通過不同的組
合,在出現的四種情況中,有兩種情況不能擺成三角形,事實推翻了學生頭腦中以前的錯誤認知,激起了思維的矛盾,使學生不得不重新認識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關系。這種重新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認識上的第一層次。教師抓住這一奇跡巧妙設疑:為什么這樣的三根小棒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經歷擺的過程直觀發現,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時,不能擺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時,才能擺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從而初步認識了三角形三邊關系。我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前面兩種情況中的三根小棒為什么擺不成三角形?你認為,對于三角形三邊關系,怎樣表達更嚴密?最后,學生終于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對“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之間關系的認識得到深化。這種深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認識上的第三層次。
教學中讓學生在這樣的平臺上建模,變學生的被動接受學習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在做數學中充分去體驗和探索,既順著學生思維,又高于學生思維,也使得學生的數學情感得以升華。
三、在“做中學”過程中,為學生積極互動營造了一個空間
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曾經教學“角的分類”一課,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沒有系統學習角的分類時,生活經驗已經給了他們一個直覺的角的潛意識——角是尖尖的。加之直線和射線對平角和周角的負遷移,所以,當平角和周角出現時,有不少學生自然認為它們不是角。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角的概念、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就形成不同的角以及量角器上存在180度的角)又表明它們的確是角。教師如何把握教學,適時地組織調控,為學生互動積極營造空間呢?教學中我抓住這一沖突,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兩個特殊角進行質疑,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在積極的思辨中形成正確的認識,強化對角的認識。
同時,考慮到學生對9個角進行分類時知識容量較大,要求學生一次分類到位會有困難,恰當地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生的差異,放手讓學生討論、互相交換意見,逐步理清角的分類。角的分類探討過程中教師有意將板書的平角和周角之間空著,利用空白藝術,引發學生對角的無限遐想,使思辨走向更廣闊的
空間。
四、在“做中學”過程中,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機會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怎樣將這種差異化為有利的課程資源,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我進行了嘗試和努力。面對怎樣推導和驗證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會想到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教學中就要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并以這種探究方法為重點,讓學生充分去經歷體驗,考慮到個別學生有把一個三角形沿高剪拼的想法,就給學生提供一個等腰三角形,讓他們能夠操作,能夠探究,從中體驗成功,使不同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法得以展示,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同時,在學具中為學生準備一個一般的三角形,讓他們也獲得沿高剪失敗的體驗,激起學生思維的矛盾,活動中當學生發現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沿高剪拼成平行四邊形,而一般的三角形卻不行時,我抓住這一契機,向學生介紹古代數學家劉徽三角形的中位線剪拼成平行四邊形推導公式的做法,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并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操作和驗證,體驗到對三角形面積的探索還遠沒有結束,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去嘗試,從而感受數學的無限魅力。
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很聰明,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能問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是一本書,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只有融入他們的世界,才能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逐漸讀懂孩子的心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恢復學生的天性,使其在自由、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體驗快樂,收獲成功。
參考文獻:
[1]曾琦.新課程與教師心理調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孔企平,胡松林.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7.
(作者單位 吉林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