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宋薇
摘 要:職業教育共有教育屬性、產業屬性和社會服務屬性三種,它們形成了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的統一性。簡要介紹各國的職業教育,概述我國職業教育多元化課程設置。
關鍵詞:多元化;職業教育;課程設置
一、職業教育多元化的概念
自今以往,在世界的歷史上并無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傳承仍舊以師徒制為載體。比如在中國,青銅與陶瓷器的燒制技術早在商代《考工記》中《六劑》里就有配方記載。無職業院校教育背景下,發達手工業制作技術在中國仍以作坊師帶徒相傳。
近現代以來,各職業學校紛紛以適應工業革命背景下對人才大量需求而成立。區別則在于在手工作坊中,藝徒重在生產技術(即動手),職業院校更重視理論(即動腦)。
二、各國的職業教育
現今世界共有學校、企業和學校加企業的三種職業教育的模式。中國、解體前的蘇聯、意大利、法國和一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均為職教的學校教育模式。
美國約翰·杜威(教育家)則崇尚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生活”“生長”“經驗的創造”的教育。美國的教育一貫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也正是這樣的教育才使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名列世界前茅,民族創新精神經久不衰。
企業模式以日本為代表關注“三性”:針對性、技能性、實踐性。課程和教學強烈地指向了企業的需求。但是如果學生在一個企業接受培訓后想轉到另外一個企業就會很困難,因此它的功利性傾向相對更清晰。職業教育首當其沖應是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中的載體,而企業模式卻恰恰制約了這一發展。
德國的職業教育世界有名,“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德國人提出的,它是以企業為主體,試圖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和教育需求及個人需求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德國的中學生在畢業以后絕大部分會選擇職業教育。德國學生完成基礎教育后,必須要接受至少三年時間的職業教育。其中理論性學習占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實踐學習占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再經過國家的統一考試考證才能上崗。在德國九成以上均為中小型的企業,經過職業教育,它們具備了一批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有先進的研發技術和受廣泛認可的產品。“雙元制”模式是什么呢?即校企合作。現今全世界有眾多的國家都將采用這種模式。正是這種嚴謹科學有效的職教系統為德國輸入了大量的企業接班人和技術人員,職教系統也是德國的經濟支柱,是經過多年長期發展形成的系統,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
三、中國的多元化職業教育道路
職業教育需樹立正確的觀念,借鑒各國的職業教育經驗,建立適應中國職業化教育發展的辦學模式,使之更能體現職業性和技能性,更能突顯出實踐性的教學,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整合其職教資源,健全就業準入的制度,聯合辦學,合作辦學,為學生做好高中到中職、中職到高職、招生到就業三個過程的銜接工作等。
將來伴隨著產業結構及社會結構轉型,再加上各個領域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因此非研究性教育與職教愈顯重要。全球范圍內對學歷的信仰瀕臨崩潰,社會及市場也將更加認可多樣的價值觀與成才觀,因為其實成功本來就不只一條路。
參考文獻:
[1]付維偉.中等職業學校如何實現多元化教育培養新型人才.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2).
[2]謝彥紅.論高等教育發展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3(4).
[3]傅渝稀,周曉波.終身學習背景下的職校教師多元化成長.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3(1).
(作者單位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