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芬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學效率提高的關鍵在于課堂的高效率,而實現高效課堂就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需求度、認識度、理解度展開,通過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實現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主體性;課堂教學;教學效率;課堂活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綱要》的實踐意義: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同時基于當前教育領域對提高教學質量的迫切愿望,而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環節的主體已經引起了教育領域尤其是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結合新課程理念如何使課堂教學環節真正擔負起發展和完善人的主陣地便成為我們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然而,什么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作為教師在高效課堂的打造中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目前眾說紛紜,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高效的課堂首先是學生的高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有其自身特點:首先不是學生在親自實踐中認識客觀事物,而是教師運用教材指導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認識客觀事物。在教學活動中存在三個基本的要素:教師、教材和學生。教材始終是教師和學生認識的客體,而如何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傳統教育理論認為教師作為能動的主體,應該起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就忽視了研究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智能中的心理活動;顯然,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是以科學的教學認識論來指導教學過程的必然結果。而新課程理念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明確“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系的牢固基石”。
二、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主體作用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者和認識者,是蘊藏著巨大認知潛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須充分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意發揮學生本身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激活他們的主體精神。
1.確定主體角色,喚醒主體意識
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與長期“被教育”的結果,我們發現,目前大多數學生缺乏主體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讓學生自覺體會到自己主體的存在,激發起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充分進入角色,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如果把教學環節設置為“始、中、末”三個環節,作為“始”環節就應該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主體意識的張揚,給他們創造積極參與的氛圍和條件。試想,如果學生不能釋放自己的思維和精神。自主意識又從何談起呢?怎樣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實踐了如下方法:比如,我們讓學生通過導學案的學習,提出對新課的直觀認識并指出其中的問題。又比如,我們在批判作業時明確學生的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為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真正成為問題的研究者,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引入的方式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比如在學習“橢圓及其標準方程”一節時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引入:
問題1:研究點的軌跡問題的一般思路是什么?并回顧圓的
軌跡定義。
問題2:已知F1(-3,0)、F2(3,0),動點M滿足MF1+MF2=10,點M的軌跡是什么?其方程是什么?若MF1+MF2=6呢?若MF1+MF2=5呢?
2.參與學習過程,強化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是指在數學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
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為目標,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直接體驗、努力創造為基本特征,進而獲取數學知識、能力與情感的一種教學形態。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在于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重要的是將其具體化、實踐化,把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使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滲透在每一個環節,以使學生的主體意識步步得以強化和保持,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探求過程,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教師的點撥在于學生限于一定水平無法解釋知識本質的時候,而點撥的方式可以用問題引導式或者反問啟發式等等,盡可能減少平鋪直敘的講
授。要鼓勵學生在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的質疑、討論等始終處于“主體”地位。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學生參與程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通過學生主體的參與體現出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而教師就是要通過合適的“導”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加入到學習中來并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課程改革:路在何方.小學青年教師:數學版,2006(1).
[2]裴光亞.從“高效課堂”說開去.湖北省武漢市教科院,2013-08.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