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華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架起了一座溝通信息時代與語文教學的橋梁。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中,切身體會到了信息技術教學不僅改變了過去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改善了課堂教學氛圍,構建了以教師傳授和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的新的現代教育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高。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知識面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而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此,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聲像并存,讓學生生動直觀地領會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的感受打開思路。如:朱自清的《春》,課前準備時,我從網絡中下載了配樂朗誦的視頻資料,同時配有各種各樣春的景物圖片,有像細絲、像薄煙的春雨,閃閃發亮的綠葉青草;悠閑的行人,正在勞動的農民,在青草地里玩耍的兒童等等。在課堂上,同學們在觀看視頻時興趣很濃,聽音樂、賞圖片、品朗誦使他們深受感染,觀看后學生們踴躍發言,發表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整個教學氛圍生動活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適時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得到提高,學生自然愛學、樂學。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課文重難點
語文課本中,有些課文在時間上跨度大,加上學生的生活閱歷淺,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如何讓學生理解課文,突破重難點?我覺得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成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解決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介紹科學的說明文,讓學生了解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四幅畫面,并輔以簡單介紹。一幅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畫面,告訴人們春天來了。一幅是“酷熱難耐的盛夏,蟬情不自禁地嚷著:熱死啦!熱死啦!”這預示著近期天氣還會是烈日當空,注意防暑。第三幅“山上五顏六色的景象”,預示著秋天來了。第四幅“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展現了美麗的冬天。學生通過四幅具有動感的畫面,理清了學習課文的思路。接著,在閱讀課文的環節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課文。事實上很多說明文,單靠教師傳授、口述等教學,學生是難以掌握課文內容的,而且還會覺得枯燥、難以理解。而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動畫演示,形象生動、逼真,趣味性強,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學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確實能促進課堂和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使沒有觀察過的或很少觀察的現象,在學生腦海中有具體的表象,從而使重點、難點易于突破。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我們地處鄂西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條件差,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他們手頭上可供使用的教育資源都遠遠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發展對教育的需要。目前,農村語文教學中經常運用“同步課堂”的遠程教育資源。對于中學語文來說,僅靠一本教科書是不可能讓學生學好語文的,充分利用“同步課堂”中的教學資源,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學資源缺乏問題;充分使用好信息資源還能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更能身臨其境,教學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在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課堂氣氛非常生動、活躍。我再利用“同步課堂”中的資料,讓學生欣賞《云南的歌會》中的有關情節和三個場合的情景資料,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我還通過電腦參閱所要講授課程的學習目標測試內容,并恰當吸收運用,以幫助考查學生的學業水平。同時,我在整個課堂設計的思路上,借鑒網上豐富的教學經驗,用較新的教學程式組織本課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一名中學語文老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能舉一反三,自主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以增加知識面。網上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在網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我重點引導學生如何去獲取所需的信息。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三峽》。我從網上下載了關于“三峽風光”的視頻資料。視頻中,三峽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特別是其中巫峽位于重慶巫山和湖北恩施州巴東兩縣境內(因為建始縣隸屬恩施州,與巴東縣相鄰),更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觀賞以后,有了深切的感受,對于課文的內容,學生學習得非常輕松。隨后,同學之間自主地交流收集的資料,做到資源共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最后,我適時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查閱瀏覽“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動工”的相關視頻資料。這樣,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更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還提高了他們獲取、分析、理解、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悠久文化、熱愛祖國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使語文教學內容增加了時代氣息,使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融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寬了學生的知
識面。
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合理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通過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手段開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資源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快樂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作者單位 湖北省建始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