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嬌 黃博
摘 要:就如何通過開展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引導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進行了探討。列舉諸多改革舉措,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關鍵詞:電子設計競賽;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課程改革
一、電子設計競賽的特點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是教育部倡導的大學生四大競賽之一。它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產業部人事司主辦,面向全國在校大學生的科技競技活動,目的在于推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信息與電子類學科和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培養大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提高大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電子設計制作的能力;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二、透過電子設計競賽看傳統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
傳統的高職課程教學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部分組成,基本上延續了本科的教育模式,往往談到的改革只是加大了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比例,以此來體現高職教育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但這種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高職教育的要求,特別是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訓內容和實訓方法上存在著內容陳舊、形式呆板、實現過程單一等諸多問題。如:實訓報告內容老套:實訓目的、實訓原理、實訓方法與步驟、實訓結果、實訓體會等。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多年來,從筆者所在學院的參賽學生情況看,這些學生學習完成了《電子技術》《電子測量技術》《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單片機應用技術》等課程,并接受了近兩周的“綜合焊接實訓”訓練,具備了基本的電子理論基礎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學院開設的這些課程都是分學期獨立開設,學生普遍欠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缺乏設計制作綜合性應用電路的實際工作經驗。高職院校中,絕大多數學生的高考成績都低于本科院校分數線,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本科式的教學模式不適合高職學生,也培養不出優秀的高職學生。
三、電子信息類課程改革舉措
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思路
電子設計競賽對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起到了引導作用。就多年來電子設計競賽的試題進行分析,試題呈現以下特點:實用性強、綜合性強、技術水平發揮余地大。所涉及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課程包括: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電子測量技術、EDA電子線路,甚至還涉及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應用技術等課程。選用的電子器件包括:晶體管、集成電路、傳感器模塊、可編程邏輯器件及單片機等。
2.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步驟
電子設計競賽的競賽形式融入日常課程教學中,對現行電子信息類高職課程進行課程改革。筆者以自身的課程改革經歷為依據,總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具體改革實施步驟如下:
(1)確定課程面向的職業崗位,結合電子設計競賽的歷年賽題,邀請電子產品制造企業的一線技術員、技師、班組長等基層部門的實踐專家研討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
(2)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由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確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務的詳細內容。
(3)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設計學習載體。由教師和專家對其進行“教學化”處理,形成學習任務。
3.全面開放實訓室
筆者受到電子設計競賽參賽形式啟發,認為在進行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課程改革的同時,必須要開放實訓室,為學生創造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實踐教學環境。電子設計競賽的培訓往往安排在一個獨立的實訓室進行,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訓練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日常教學中,應將傳統的集中式實訓方式改為開放式實訓方式。
全面開放實訓室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時間上的開放;
第二層含義是內容上的開放。時間上的開放是指教師布置好學習任務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到實訓室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在時間上學生有較大的靈活性,可根據個人時間動態安排學習進
度,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內容上的開放是指學生不是如傳統模式下完成課程規定的實訓內容,而是可以根據所學的專業和喜好方向來選擇其感興趣的實訓內容,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使學院可以更好地針對學生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針對上述構想設置獨立的開放性實訓室以滿足開放性學習的需要。在開放實訓室要配備如穩壓電源、信號源、示波器、萬用表等常用設備,此外,還應配備各類單片機小系統板、DSP開發板、各類仿真器、計算機等設備,同時安排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競賽輔導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付艷清.依托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促進實驗教學改革和
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7-18.
(作者單位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