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玉玲
摘 要:在當前規范教學行為、追求高效課堂的教育背景下,課前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序曲,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納入課堂教學的統籌安排中。要發揮兩者的最大合力,預習就不能僅立足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更要側重思維的創設,要通過將“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預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為后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課前預習;思維創設;高效課堂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薄邦A習”是最重要也是最應當掌握的一種學習策略。葉圣陶先生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笨梢?,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
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
許多教師都把課前預習納入課堂教學的統籌安排中,以期發揮兩者的最大合力。但是,在沒有教師的監督和管理且完全由學生自主控制的時間和空間里,如何讓學生有興趣、有熱情地預習而不是應付性地完成作業?如何讓預習深入下去,萌發學生自己的思考?如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預習中有不同的收獲?如何讓預習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一種能力而不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都是獲得高效課堂的途徑。而在課前預習中,任務的設置不僅要立足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更要側重思維的創設和建構,要遵循“知識蘊含于里、思維探究在外”的原則,努力將“死”的知識轉化為“活”的思維,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里采用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等手段去挖掘問題的真相,感受思維的撞擊,獲得終身學習的樂趣和能力。
沒有有效的課前預習,沒有學生對文本的前期準備,就沒有高效的課堂。如何讓學生通過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來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呢?
一、上好預習指導課
要給學生講清預習的意義。要告訴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和能力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1.可以提高聽課效率
通過預習,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沒弄懂。這樣,聽課時,便可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有弄懂的部分。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能夠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2.可以更好地做課堂筆記
經過預習,記筆記時就有了針對性,選擇那些自己書本上沒有的、老師另外補充的內容以及自己預習時沒能理解的部分去
記,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用于思考問題。
3.可以培養自學能力
預習本身相當于一種自學。預習時,要獨立地閱讀,獨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地接受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
4.可以鞏固對知識的記憶
學生在預習時,對知識已經做了獨立思考,聽課時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這樣就比單純依靠聽課獲得知識的記憶效果更好。
二、追求有效預習
1.預習要因人而異
有些孩子學習很努力,但學習成績不佳,他們身心疲憊,成績不理想。因此,越是學習吃力的孩子,越要重視預習,以擺脫被動的惡性循環,做到積極主動學習。預習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一年級學生應側重于預習習慣和興趣的培
養,初二及以上年級的學生應側重于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使他們逐步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
2.為學生提供預習提綱
對于探究性問題,如果考慮到課堂上探究時間的有限,教師不妨從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的角度設計探究性預習提綱。如:在預習作業紙上提出探究性問題,觀察這個問題是否有特點,能否對此有猜想,然后給出對這個猜想的驗證,得到什么結論等等。通過學生記錄可以培養學生探究思考的能力。
■
3.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
(1)瀏覽教材,初步了解新課的內容。課前預習,時間較短,瀏覽教材就宜快不宜慢,眼到心到,心到之處即可下筆畫上記號。
(2)標記重點。找出并初步理解新課的重點、難點,可用紅筆輕輕畫線,或在重要字詞上標注,在不懂的地方打個問號。
(3)尋找疑難。對教材中的新觀點和疑難之處,并非一定要在預習中全部弄清楚,只要求知道難點在什么地方,問題都有哪些就行了。
(4)適當做點習題或預習筆記。預習過后,不妨做點習題,這樣就可以看出經過預習之后的效果,自己是否能運用新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也可以試著做點預習筆記,以此作為課堂筆記的
基礎。
三、重視課前預習檢查
不檢查預習作業會帶來許多不利。每位學生其實都有惰性,大多數同學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不強,如果老師不看不批,
學生預習成績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他們就會失去預習的熱情,反
正老師不看,隨便做做就行;反正課堂上老師還會講的,我亂做一些也沒關系。這樣的話,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老師必須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認真做的動力。而且學生對新課內容進行預習后,非??释玫浇處煹脑u價。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及時地進行檢查、反饋并給予激勵性的鼓勵,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調整教學策略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預習后課堂面臨的學習差異更
大,因此,教師要通過師生交流了解學生的預習成果,然后“以學定教”,把握好教學的起點、內容、要求、節奏。
1.學生看得懂的內容教師應注重反饋
簡單知識學生通過預習后基本上能夠理解,教學時應盡可能少講或者不講,以學生匯報預習收獲來替代效果更好。
例如,“有理數的加法”中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過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其差別就是符號不同,因此,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理解和掌握這兩個運算律,教師不必再詳講,只要檢查一下預習效果即可。
2.學生道不明的內容教師應給予點撥
有些知識學生預習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說不出其中的緣由,
覺得這樣理解或者那樣理解都可以,這時教師必須給學生做一些提示或講解。
例如,“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課,學生通過預習都能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不具有穩定性,但是三角形為什么具有穩定性,而其他多邊形為什么不具有穩定性,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這一點學生即使經過預習還是“道不明,理還亂”。
這時,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明理”:三角形的穩定性是指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固定,這個三角形的現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其本質就是“邊長確定,則大小、現狀唯一”。具體地說,如上圖,三角形當邊長c確定后,它的兩個端點A和B就確定,若其他兩邊a和b的長再確定時,它們的交點C也就確定,這樣所得到的三角形的現狀和大小也就唯一(即邊與角都不改變)。而其他多邊形盡管邊長確定,但它的角不是唯一的,因此,圖形也不唯一,當然就不具有穩定性。
3.書上看不到的內容教師需作補充
學生的知識畢竟有限,有些知識是隱性的,學生在預習時難以看透課文內容,也難以體會到課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加以“補充”,以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例如,“因式分解”一節,人教版教材只要求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兩種方法,但在實際的運用中,尤其是以后的學習中,常常涉及二次三項式型多項式因式分解,因此,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十字相乘法”,進行因式分解,便于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分解多項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的預習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充分有效的課前預習能讓我們的課堂迸發出令人激動的精彩。有一位名師說過:“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奏,音響的和諧”,而預習,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前奏。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讓課堂上有更多的練習鞏固而進行知識預習的設置,那課前預習總有一天會失去活
力。只有在學生自控的環境下,讓學生盡情體會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預習的激情得以點燃,后續的知識學習和鞏固也會水到渠成。因此,進行高效課堂教學,須讓有效預習先行!
參考文獻:
[1]騰純,程方平.學習的策略:初中通用學習及考試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朱先東.數學學科預習現象剖析及策略研究[J].中國數學教育.沈陽:中國數學教育雜志社,2009.
[3]李曉云,趙慧.淺談“課前預習”中的思維建構[J].中國數學教育.沈陽:中國數學教育雜志社,2012.
(作者單位 新疆烏魯木齊市黑龍江路115號第五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