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天平
摘要: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能有效地改善化學課堂教學成效,但傳統的實驗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很重要,它的作用是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無法替代的。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改;實驗教學;重要性;反思
提到新課改,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普遍的看法是:不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就算不得新課改。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電子白板等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使一些在普通條件下難以觀察到的過程變得直觀而形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悅,寓學于樂。但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把自然現象簡化、重現、復制出來,正確反映科學規律,生動而形象。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能培養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加強實驗教學就顯得很重要。
基于此,筆者就初中九年級《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物質》化學實驗課與同仁共勉。
一、熟知教材,儲備知識
在《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物質》化學實驗課前,我認真挖掘了課本及相關教學資源,熟悉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物質中所含有的各種主要營養物質,理順各種主要營養物質的功能,同時我對學生日常食物中所含主要營養物質進行了初步調查,摸清了基本學情。準備了一些主要營養物質樣品,并掌握了它們的一些鑒別方法。
二、精心上課,調動學生
上課前一天,先讓學生調查身邊常見食物中所含有的組成成分。并將學生按前后座位分為四人一組。
進入上課階段,學生首先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討論了吃飯的重要性,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接著,我要求各組將本組學生一日三餐所用食物進行歸納,我在教室巡回指導,適時加以總結。根據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明確了營養物質的種類主要包括糖類、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以及礦物質和水等幾類,然后我給學生提出了幾個簡單的討論話題:“我們每天的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營養物質?所攝取的營養物質是否均衡?還缺哪些營養物質?長此以往會造成什么后果?對此,我們該怎么辦?”
以上問題,我沒有一次性給出,而是在學生討論開始后,根據各組討論的情況實時提出。討論中,學生興趣非常濃厚,歸納總結富有創意。最后,學生一致認為:“合理膳食、均衡營養才能保持健康。”從而對營養物質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順利地完成了本階段教學目標和任務。
三、典型事例,來自生活
在完成對營養物質的整體認識之后,我分別講解了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以及水和無機鹽的功能。與學生共同討論了各種營養物質缺乏可能產生的后果。在這一階段,主要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在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營養物質功能的前提下,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進一步的討論。我出示的問題則很具體:“維生素D能夠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而鈣又是骨的主要成分,它能夠維持骨的硬度,那么,缺少維生素D會產生什么后果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聯想展開討論,對營養物質的功能和缺失可能產生的后果就越來越清楚了,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九年級學生而言,“補鈣、補鐵、補鋅、補充氨基酸”這樣的詞匯,他們是不陌生的,所以討論起來內容很豐富,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
完成了各種營養物質的功能和缺失可能產生的后果之后,我接著講解了各營養成分在食物中的大致分布情況,使學生知道在哪些食物中可以得到所需營養物質,從而明白了養成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的重要作用。
四、實驗精當,印象深刻
對于一些營養物質的鑒別,則重點完成了淀粉、葡萄糖、蛋白質等三種成分的鑒別。
我先以用米湯寫信傳送秘密情報的視頻引入,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然后,用淀粉配制的溶液在一張白紙上寫了“秘密”兩個字,自然晾干,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再用噴壺把配好的碘液噴到白紙上。這時候,奇跡出現了,學生清楚地看到了白紙上出現的字,從而熟記了淀粉的簡易鑒別方法;
接下來,我迅速演示了葡萄糖和蛋白質的鑒別,實驗效果也非常明顯。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于材料準備要比較充分,而且,所有的實驗材料都來自于日常生活,方便易得,操作過程也很簡單。學生在愉快的動手實驗中輕松掌握了知識,對課后再現上述實驗過程的作業普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在本節課中,我極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全部過程幾乎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五、實驗教學,方可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不是嘴上講出來的,必須讓學生去體驗、去動手才能培養出來。如果沒有實驗這個環節或這個環節抓不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既不能抱著陳舊實驗方法不放,也不能把傳統實驗變成屏幕上做實驗。只有充分發揮傳統實驗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并使它們各自的優勢得到互補,才能把實驗教學不斷提高到新的層次。
鑒于此,筆者認為,只有實驗才是讓學生接觸“科學事實”的最佳方式,傳統實驗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解讀》[J],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允珉,《中學化學教學法》[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