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兵

摘要: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應遵循公共普適性、流程規范性、成果微型化等原則,注重學生主體參與,以“需求驅動”定制課程,按照規定流程和技術路徑,在系統規劃的基礎上,以個案化的課例開發、微課程形態的模塊組合、區域內的課程共享策略構建適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個性化選修課程體系。
關鍵詞: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原則;策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1-0024-03
一、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的原則
(一)公共普適性
就課程功能定位而言,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開設對象應是所有學生。因此,對于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及課例研發,不應單純地從某一專業類別的人才培養目標考慮,所開發課例應體現公共性和普適性,適合不同專業學生選擇學習,而不應有學科和專業的限制。
(二)非學科系統性
公共選修課程作為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開設的“通才”教育課程,并不強調課程的學科屬性。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同樣不應強調學科系統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課例選題、內容組織、教學實施、考核評價等都不應以某一學科體系為依據,而應關注其是否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三)流程規范性
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應體現系統設計的思想,注重整體化把握、個案化實施、程序化操作。按照一定的研發流程,精心選擇和確定主題,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編排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并設計使用策略,有效創設學習情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合理提供教學建議,科學設計評價量表,有效實施學習評價。
(四)研發微型化
基于課程屬性及課時安排的特點,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的選題、目標與任務的設定、學習內容的安排以及課例研發的物化成果,都應微型化。每個課例的學習課時最長不超過16學時(即1個學分),也可短至2—4學時。
二、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的策略
(一)基于需求驅動,興趣為先、自主選擇
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要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由單純的“學生選課”變為學生“定制課程”:傳統的選修課程所提供的課程內容都是固定的,學生在選擇課程時并不能自主遴選課程內容;定制課程則是向學生提供可拆分重組的開放性課程菜單,學生既可以選擇課程(學習領域),又可從開放性課程菜單中自主選擇內容,還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增加新的內容,并重新組合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課程模塊。
在基于學生興趣與需求確立課例主題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設定課例學習目標、分解學習任務、設計活動過程、收集整理學習資源。這樣定制課程的課例選題、活動設計、資源收集與整理過程,將課例研發與課程學習有機結合,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知識的主動建構和能力提升的過程。
(二)體現職教特色,注重體驗、活動助學
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內容選擇及教學實施應體現職業教育特點、適合學生認知能力及心理特點。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既與普通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具有知識寬度與深度的差別;又因其職業教育專業特性,在公共選修課程的設置、學生選課以及教學實施等方面較普通高中具有更多的資源優勢,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門類更多、選課面更廣、師資更充足。
公共選修課程應不同于學科類必修課程及專業限選課程,一是體現在課程內容不再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二是課程實施不再是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被動聽課為主的傳統課堂組織形式。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及實施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體驗,以任務和活動為主要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嘗試和學習,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習得知識、體驗過程、提升能力。
(三)實施系統規劃,個案開發、模塊組合
鑒于目前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還沒有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因此各職業學校在開展公共選修課程建設時,首先應根據公共選修課程的功能定位,確立校本化的公共選修課程目標,在此基礎上設置若干相應的課程模塊,諸如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文化藝體類、家居生活與健康類、實用技能與知識類等課程模塊。在系統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分類建設、逐一開發、逐步推進。
公共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應以個案化的課例研發為基本方式,形成一系列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例個案,組成微課程倉庫,學生可根據需要從中自由選取,按照學時要求進行模塊組合,以此構建個性化的選修課程。
(四)編制研發指南,研訓結合、共建共享
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門類多、知識涉及面廣、學科領域跨度大,為確保課例研發工作的一致性及研發成果的質量,應在組織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之始編制課例研發指南,明確課例研發路徑、技術標準及相關要求。同時配以優秀課例作為范例,供教師們課例研發參考之用。
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應研訓結合,邊研發邊培訓,使教師掌握基本的課程(課例)開發技術、提高開發能力;同時在培訓過程中發現問題,完善開發技術,進一步提高課例研發成果的質量。
鑒于公共選修課程課例開發的繁雜性,應鼓勵各職業學校的教師共建資源、合作開發、成果共享。建立公共選修課程教學專題網站,既可加速課例開發進程,又可實現區域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孤島”現象。
三、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的技術路徑
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的研發流程如圖1所示。在具體的研發過程中,應重點把握以下的幾個技術要點。
(一)著眼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多維度設定目標任務
公共選修課程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學生通過公共選修課程的課例學習可以拓寬知識面、學會技能,而更多的則是在學習過程中領悟方法,體驗合作與分享、樂趣和成功,提升科學與人文素養。
在課例研發時,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進行課例目標的設計,特別是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計;并依據課例目標,具體分解學習任務,明確任務要求,提供實施建議。
(二)服務學生自主探究需要,全方位整合課程資源
資源配置與整合是公共選修課程課例研發的重點任務,也是確保課例研發與實施順利推進的基礎性工作,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例實施的質量。從服務課例實施的角度看,可將教學資源分為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兩大類。
條件性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及環境等因素,雖然不是完全由教師和學生的個人力量能夠決定的,但可利用現有條件盡可能地開發。在課例研發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爭取并創造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條件。
素材性資源直接作用于課程,這是課例研發過程中應重點開發的,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等,以及現有參考文本、音視頻等素材,師生應共同對這些素材進行廣泛收集和提煉整理,必要時可自主創作。
(三)以學生活動體驗為主線,情境化設計教學過程
公共選修課程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在實施任務與活動中獲得體驗、陶冶情感、習得知識與技能。課例教學過程設計應以學生圍繞主題而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為主線,有序安排學習任務,創設學習情境,組織開展觀摩、探究、研討、展示等各類活動。教師應適時、適度給予學習指導與建議。
教學過程設計應重視情境創設。教學情境是認知環境、行為環境和情感環境等因素的綜合體,是“有情之境”。不僅要創設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如學習設施設備的準備、學習場所的布置等;更要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的創設,如以影像圖畫將學習內容直觀化、形象化,以故事、游戲、生活案例等創設問題情境,以教師情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熱情與欲望,等等。
(四)關注學生主體參與過程,多元化實施學習評價
公共選修課程的學習評價功能應注重從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評價為主,相應減少教師評價比例;減少筆試考核,改以成果展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體驗過程,記錄并反思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言行、態度,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時時處處感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量體裁衣,選擇合適的評價內容及標準,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
職業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困難重重,需要更新觀念、轉變思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基于生本視角定制課程內容,并以個案化的課例開發,微課程形態的模塊組合,區域共建共享的課程建設途徑,構建適合學生的個性化選修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