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琳
摘 要:如今,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正逐步走進各學科的教學課堂,成為廣大教師廣泛重視和青睞的一種教學工具。以小學音樂教學為例,并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音樂課堂作詳細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音樂;音樂情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音樂課堂,已經成為新課改對廣大音樂
教師的一項基本要求。下面,本文就從筆者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做一番探討。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音樂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并茂以及活動影響的教學特點,將它引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能夠將音樂教學內容通過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呈現出來,從而渲染一種濃郁的音樂氛圍,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并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直觀逼真的音樂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此,便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受到音樂藝術的感染和啟發。
比如,在學習《天地之間的歌》這首歌曲時,我就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了大自然中有著變化萬千的事物和景象的視頻短片,如千年古樹、火山爆發、海市蜃樓、熱帶雨林、神秘的宇宙、地震、海嘯等,望著電腦投影屏幕上神奇壯觀的天地萬物,學生都被震撼
了,他們眼睛眨都不眨地盯著屏幕,認真地觀看著,仿佛自己也融入神奇、壯觀的大自然中,這樣,我通過引進信息技術創設直觀式教學情境,既激發了學生對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同時也為引出這首歌曲做了良好鋪墊。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眼界
傳統小學音樂課堂,教師總是習慣使用傳統式教學工具——粉筆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因為上課時間有限,使用這種教學工具很有可能導致信息容量小、內容單一現象的出現。而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寬廣、信息量大的教學優點,將它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師只需點擊鼠標就能將教學內容以直觀化、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
面前,并且能增大課堂容量、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音樂知識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乃喲乃》這首歌曲時,因為屬于土家族歌曲,而且極富民族特色,于是在教唱這首歌曲的同時,我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了有關土家族生活地域、風俗文化的圖片和錄像資料,如土家山寨、土家族人民住房——吊腳樓,土家族名揚海內外的手工藝術品——織錦,并播放了土家族人民過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社巴節時的視頻,色彩絢爛的畫面、動聽悅耳的聲音,立即引起了學生注意,他們都目不轉睛、聚精會神地觀看著。這樣,我通過引入信息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學生對土家族的生活地域、民族風情有了詳細的了解和認識,開闊了學生的知識眼界,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這首歌曲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增強音樂教學效果
常規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師總是采用圖片、黑板畫圖或者口頭語言向學生描述音樂中的形象,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較低,靜止的畫面和口頭上的描述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中
鮮活的生命力,這時,我們就可引進信息技術,將具有不確定性的音樂形象以圖文并茂、聲像兼備、動靜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獅子王進行曲》這首歌曲時,由于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小學生,無論是在認知能力還是在感知能力上,水平都相對較低,因此,在聽這首歌時,學生通過厚重的低音旋律能夠想象到獅子的形象,但是獅子到底在干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就理解不了。于是,在課前我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了獅子正在酣睡的幻燈片,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當再次欣賞音樂時,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想到獅子正在睡覺,而且打著鼾聲……這樣,我就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具體化了,幫助學生理解了音樂形象,起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增強音樂教學效果的作用。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既是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希望廣大音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道路上能夠繼續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和途徑,使我們的小學音樂課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變得妙趣橫生,精彩四溢!
參考文獻:
李國靜.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思路分析[J].中小學電教:下,2014(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