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敏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是高校各項學生管理工作政策的貫徹落實者,處在學生工作的最前沿,是連接學生、學校、家長、社會的紐帶和橋梁,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工作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各個民辦高校不同程度上出現了輔導員短缺、輔導員職能多元化、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錯亂、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真正落實等問題。因此,分析探究我國民辦高校輔導員職業角色錯位的各方面原因,是調試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的先決條件,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百年以來的社會動蕩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殘,使得中國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各種不良思潮的涌入,自媒體時代黨內外腐敗分子的曝光,及其部分民眾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片面理解,進一步加劇了廣大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信念的動搖。舊的文化根基已經出現巨大裂痕,新的文化大廈還沒有完全建立。我國目前的文化斷層、信仰缺失,是各種社會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也給新興的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
自1999年我國實行高校擴招以來,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后逐年遞增。2000年180萬,2001年260萬……到2013年達912萬,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迅速轉變為“大眾教育”,生源的質量隨之下降。加之我國的教育錄取模式是先高后低、先公后民,即高校錄取是從高分、從公辦院校開始,高、公錄取結束之后,才是低分錄取、民辦院校錄取,這就在根源上形成民辦院校和公辦院校生源質量的天然鴻溝,當然也給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落實增加了難度。
在我國歷史上,一直有“經師”和“人師”之分。“經師”即具有一技之長的“教書匠”,而“人師”則是德才兼備的飽學之士。現代高等教育中,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思想政治、職業規劃、學習生活的引路人,即為古人所說的“人師”。但是在我國,大部分民辦院校存在輔導員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人力物力,但是不利用輔導員和班主任各自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從高等教育學的角度講,班主任是學校各種信息的傳達者、各項具體政策的落實者,需要處理的問題瑣碎、繁雜,如學費的催繳、學生出勤率的提升等具體工作,這不符合學生的基本意愿,是學生所不愿意面對和極力逃避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政治性、強迫性,需要對學生“橫眉冷對”,工作中扮演的是“黑臉”角色。而輔導員是一個宏觀性、理論性、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工作,做的主要是學生的思想政治、職業規劃、生活困惑等方面,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工作中唱的是“紅臉”。我國民辦高校輔導員擔任的雙重職業角色,加大了輔導員對自身職業角色定位的難度,不利于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開展。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件)與《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地闡述:“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管理干部”。很多民辦高校方針政策中也是把輔導員放在思政教師崗位編制上。但是在具體的工作實際中,輔導員做得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工作;在晉升空間上,也和專職教師有很大差距。民辦高校輔導員在職場中的這種尷尬的職業角色,不僅使輔導員給自己的職業角色定位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也使輔導員的職業規劃更加的迷茫,極大地挫傷了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成就感。
我國對民辦高校基本政策是自主招生、自負盈虧,生源主要靠校方的宣傳和業內口碑完成。因為輔導員的日常工作就是學生工作,理所當然加入了自主招生的大軍,是各個民辦高校自主招生的主力軍。但是各個民辦高校的社會知名度不同、招生因素的不確定性以及近年高考生源逐年減少,各個民辦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源危機感。在這種生存危機之下,校方為節約辦學成本、減輕學校負擔,多從裁減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隊伍入手。同時,部分民辦高校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發生學生事故后,不能就事論事,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是對輔導員實行“一票否決制”,挫傷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劇了輔導員的職業危機感,降低了輔導員職業規劃的熱情度,不利于輔導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輔導員崗位隊伍的建設。
輔導員職業角色出現多元性、模糊性,工作成果見效的長期性和無形性,使得社會和高校對輔導員職業重視度不足,社會和高校一方面認為輔導員非常重要,是連接高校和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一線工作人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引路人,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另一方面,認為輔導員崗位沒有任何科學技術性,是學生的“高級保姆”,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普遍較低,住宿條件較差。大部分民辦高校的輔導員不能享受與專職教師、行政崗位工作人員同等的住宿條件和工資待遇。
據調查,我國民辦高校輔導員基本上全部接受過高等教育,最低學歷是大專,最高為研究生。較高的文化水平,輔導員必然會追求個人職業的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輔導員進一步提升自己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方向只有兩個:一個是進入學生工作中心擔任領導層職務,從事黨政工作;另外一個是回歸自己本來的專業,進入教學、科研領域。而輔導員崗位內部卻缺乏自身的發展和晉升機制,致使輔導員崗位注定是一個過渡崗位,進而出現輔導員崗位流動性大、輔導員隊伍建設困難、輔導員水平層次不齊、輔導員職業角色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普遍較低的情況。
近年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年齡結構逐漸呈現出不合理的趨勢,特別是民辦院校的輔導員越來越年輕化,平均年齡25.7歲。這支年輕的輔導員隊伍,在自己工作中,基本上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獲得比較準確的信息。但是同時,這支過于年輕化的輔導員隊伍,自身的心理調控能力和應對緊急風險的能力有限——在處理問題時,容易“感情用事”,急于求成,缺乏理性思考和管理者的思維。也由于和學生沒有距離感,不利于在學生中間樹立起威嚴,進而導致部分工作執行力不強。職業角色轉變的緩慢,學生角色和職業角色的錯位,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正常開展,加大了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難度。
我國民辦高等院校的輔導員年齡普遍較低,人生閱歷和知識修養嚴重不足,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穩定,大部分輔導員“家未成,業未立”;部分輔導員雖然成家,但還要面臨“下育小”“上養老”的問題。而我國民辦高校輔導員薪資待遇普遍不高,晉升空間有限,大部分輔導員,特別是男輔導員普遍感到“只能糊口,不能養家”。因此,雖然輔導員有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的意愿,只是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開辟第二職業,或者把輔導員崗位作為一個跳板,以求得更好地解決家人和自己的生存問題。年輕輔導員的這種職業角色和家庭角色交叉錯位,直接導致了輔導員隊伍不穩定、輔導員素質不高的問題。
輔導員職業角色的錯位給輔導員自身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事務性工作的落實均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認真總結、高度重視,必須通過規范輔導員招聘入職、職稱晉升和輔導員崗位的專業化、社會化、終身化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優化輔導員隊伍,提升輔導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認同感,使我國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科學健康發展。
[1]包涵.包涵心語:一個大學輔導員的周記[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
[2]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榮媛媛.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研究述要與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8(6).
[4]杜俊靈.高考報名人數減少對高等教育的主要影響及規避對策分析[C].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
[5]廖海華.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困惑和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
[6]時太偉.關于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幾點思考[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