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因材施教;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1—0039—01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正在逐步進入課堂教學。這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明顯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影響展開討論。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習慣于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這種教育模式把學生禁錮在校園、課堂,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興趣的激發,壓抑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有著其他傳統教學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它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能靈活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以良好的交互性為教師與學生提供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流的教學環境。實踐證明,適時利用信息技術,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拓寬了信息傳輸渠道,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利于實施因材施教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因為教學環境、教學手段的局限性,難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材施教往往很難有效實施,而利用信息技術輔導教學就能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往往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會先安排學生做課本上的習題,然后再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同一時間完成。這種做法無疑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導致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情況就不一樣了。同一目標段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多次重復選擇。由于系統設置可以隨機出題,學生面對的是知識難度相當的不同題目,這既避免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厭倦情緒,又可以使學生對已經獲得的內部經驗進行有益的“復讀”,從而促進他們將知識內化并逐漸轉變為學習技能。
另外,基于校園網的學生電子檔案可“跟蹤”學生的行為,中心計算機可以根據學生的行為、愛好和他的檔案資料系統綜合判斷一個學生的能力傾向,并把這些資料及時傳遞給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家長,甚至學生本人,使各方形成合力,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走向個性化成才之路。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不僅具有計算機的存儲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行運行的功能,還可以把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成于一體,使學生所學的知識以圖表、彩色文字、動畫、游戲等多種方式呈現,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耳、動腦,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科學研究證明,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一起參與教學活動,這對加強記憶和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還具有快速、準確、大容量的特點。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之內,既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省了時間,又增大了教學信息的容量、講練的密度、練的層次、練的力度,教師還可以當堂得到反饋信息。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情境,輔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建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度,注意使用的時機和時間。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機會,使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才能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