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戶建
摘 要:審美教育,是實現人類自身素質發展和改善的重要途徑,對人類發展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審美教育;中職語文;滲透;人才
調查表明,如今中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原因是中職教育目標是培養技術型人才,學校的教學課程設計大多為專業課程,導致教師和學生以專業課為主,以文化課為輔的結果。還有一個原因是: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中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可見中職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大部分學生是初中畢業生中文化水平相對較弱的,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思想逐漸成熟化的階段,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較弱以及中職教師對語文教學的不重視,不利于中職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因此,應重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中職學生處于向成熟過渡的階段,他們對外界事物接受能力強,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情感。當代青少年崇尚美,追求美,但是他們對美的具體概念不清楚而盲目接受,中職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滲透審美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感情,培養學生對美的熱愛和鑒賞美的能力,寓教于樂,進而激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達到對學生高雅審美意識的培養,使中職學生心理趨于完善,得到全面發展,成長為合格人才。
二、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的主要方法
(1)豐富語文教學中關于美的素材。在知識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今天,僅是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和知識已經不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重視語文這一文化課的前提下,做到平時閱讀廣泛,注意知識信息的積累,掌握的知識要多要全,以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美的素材,達到充實語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詩經·秦風·蒹葭》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流行一時的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詞:綠草蒼蒼,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以及這首歌曲的演唱,然后進行講解,由于歌詞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不僅吸引學生學習《詩經·秦風·蒹葭》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美的意識。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受學生關注且具有健康意義的著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其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健康積極的娛樂刊物,為學生學習語文創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2)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中職學生大部分是在初中畢業后選擇進行中職教育的,中職學生的閱歷較淺,缺少艱難困苦的磨礪,此時正是接受能力較強,逐漸形成人生觀的階段。中等職業教育有義務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消除消極因素,樹立積極、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鑒賞美的能力。
正確的審美觀,就是從事物美好的一面出發,積極對待問題,尤其是面對艱難困苦,不要消極,用良好的心態看到事物積極、美好的一面。語文課本內容豐富,蘊含許多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的資源,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教育學生辯證性地看待問題,看到事物積極、美好的一面,促進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當學生審美觀念錯誤時,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利用語文課本內容對學生加以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3)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不只是簡單地完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語文課本里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帶給學生美的感覺,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帶來心靈上的啟迪。
中職語文教材上不乏文質兼優、圖文并茂的經典文章,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自然景觀的不同特點的美,敏銳地捕捉美的形象并對其進行生動優美地分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關于自然美景的文章、詩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在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環節,僅僅單純地提供學生美文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創設作品所表現出的情境氛圍,引導學生進入其中,完成由感知形象外在美到感知形象內在美的過渡,步步深入,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效果。
總之,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注重滲透審美教育,創造積極活躍的語文教學氛圍,不僅能改善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使語文教學充滿情趣美,而且讓學生在獲得美的感受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能培養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高玉杰.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中學課
程輔導,2013(16).
[2]楊振超.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J].神州,2012(2).
(江蘇省邳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