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提戈涅是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其創作的同名作品《安提戈涅》中的一個重要悲劇人物。該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藝術性。文章運用英國語言學家利奇( Leech) 提出的禮貌原則對圍繞悲劇人物安提戈涅的人物話語進行分析。通過一些違反禮貌原則的例析,論證了禮貌原則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及其對話語交際成敗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 禮貌原則;安提戈涅;話語交際
作者簡介:翁麗娜(1990.8.5-),漢族,江蘇無錫,河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2
一、引言
《安提戈涅》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主要講述主人公安提戈涅的悲劇人生。黑格爾曾對《安提戈涅》有過相當高的評價,稱其“不僅是曾經創作出的最出色的悲劇,而且是歷史上最卓越的藝術品(伊格爾頓 2007:25)”。
導致安提戈涅死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律法、利益等等。但是在劇情展開的過程中,劇中人物的對話方式也是不能忽視的致其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恰當的語言交流方式不僅會造成交際雙方的矛盾和誤會,更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可怕后果。本文將運用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分析《安提戈涅》中部分人物話語,通過一些違反禮貌原則的例子,論證不禮貌的言語行為對安提戈涅最終悲劇命運的影響。
二、禮貌原則簡介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通過對話來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當一個想法在人腦中形成后,它需要語言這一個載體將其表達出來。得體的語言表達可以促進交際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則會有負面效果。“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語言活動也同樣受到這條準繩的約束”(何兆熊,1999:211)。因此在話語交際的過程中,交際者需要遵循一些原則,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禮貌原則就是其中之一。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 是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 ) 于1983年在美國哲學家格萊斯(Grice) 的合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試圖彌補或拯救合作原則難以解釋有時候人們使用間接表達方式的傾向,從而完善了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利奇的禮貌原則如下所述:1得體準則(Tact Maxim): 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多使別人收益。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盡量少使自己受益;盡量多讓自己吃虧。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 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 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 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何自然,1987:87-88)
從上述六個準則不難看出,在交際過程中盡量要讓對方多獲益一點,而己方則少獲益一點。這樣交際雙方都能獲得應有的好感,從而確保了交流的順利進行。
三、基于悲劇人物安提戈涅的話語分析
作品《安提戈涅》以人物對話的方式開展劇情。通過對話和交談,矛盾在安提戈涅和其他人物之間不斷升級激化,最終因矛盾的不可調和而導致安提戈涅的悲劇命運。在該劇中導致矛盾產生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不禮貌不合理的交際話語是催化矛盾升級的重要因素。該論文將以《古希臘悲劇喜劇集(第2卷)》(張竹明譯,2007)為主要的參考譯本,選取對話文本中違反禮貌原則的例子,并對這些實例進行分析,揭示不禮貌的話語交際行為對于安提戈涅悲劇結局的影響和作用。利奇提出的禮貌原則統共有六條準則,但是“小說的世界不是預先計劃好的世界”(王衛新,2012),戲劇也是如此,所以《安提戈涅》中所違反的禮貌原則的準則的數量不一定能夠與利奇提出的準則數目相一致,因此本文將主要針對文本中一些違反一致準則、贊譽準則或者同情準則的例子進行分析論證。
1. 違反一致準則的例析
安提戈涅:你考慮一下,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吃苦合作。
伊斯墨涅:我們必須記住,首先,我們生為女人,不是和男人搏斗的;其次我們是在掌權者的統治下,必須服從這命令,甚至更難受的命令。因此我求地下的鬼神原諒,由于我這件事情上受到強制壓迫,我將服從當權者,因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是完全不明智的。
安提戈涅:我不再勸說你了,即使你以后愿意,我也不歡迎你幫忙了。你愿意怎么做人,隨你的便,我可是要埋葬他的。為做這事而死,我以為死得其所。(2007:247-248)
從上述這段對話可以看出,伊斯墨涅在與其姐在交談的過程中未遵循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由于各種現實因素的制約,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在關于是否安葬兄長的事件上處于不同的立場。“古希臘人樸素地認為靈魂和肉體是不分離的,如果任尸體在地面上腐臭而不埋入土中,靈魂就不能到達冥界”(李玄伯譯,2005:3)。為了兄長的幸福,安提戈涅極其重視他的葬禮,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安提戈涅維護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或者說是神律。與之相反,伊斯墨涅則堅持的是城邦的利益先于其他利益,所以她選擇遵從當權者的決策。因此在回答安提戈涅提出的建議時,伊斯墨涅運用非常直接的字眼“我們生為女人”“不是和男人搏斗的”道出了自己的社會處境,表達了她“將服從當權者”的態度。這與安提戈涅“我可是要埋葬他的”“我以為死得其所”的態度截然相反。沒有委婉的修飾詞,也沒有半分的贊成意味,這難免會讓一心想要安葬兄長,渴望得到現今唯一親人支持的安提戈涅產生類似于憤怒、反感的抵觸情緒。語言文字雖然是思想的載體,但是在表達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現實情境。當安提戈涅的大腦充斥著憤怒的情緒時,作為她的妹妹在勸諫姐姐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一下姐姐的動機和立場,體諒姐姐的處境,對于姐姐的決定予以理解,然后委婉地給出不同意見,勸導姐姐接受這些意見。然而伊斯墨涅的言語不僅否定了安提戈涅的建議,還直白地指出女性處于弱勢地位的現狀。這些話語雖然原意為好意的勸解,但是因未合理遵循一致的準則而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安提戈涅不僅沒有體味出伊斯墨涅的好意,反而還對她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姐妹倆之間的矛盾也由此展開,這為后來姐妹關系的惡化埋下了伏筆。
2.違反贊賞準則的例析.
安提戈涅:如果不是膽怯封住了大家的嘴,他們都會承認自己贊成我的行為。可是,國王有權想說什么說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且不說許多別的特權。
克瑞昂:忒拜人中只有你有這種看法。
安提戈涅:他們也有這種看法,只是在你面前不說。
克瑞昂:但是,行動脫離大家,你不覺得羞恥嗎?
安提戈涅:禮敬自己的兄弟,沒什么可恥。
克瑞昂:如果你一定要愛,那你就到地下去愛他們吧;至于我,只要我還活著,決不讓女人做主人。(2007:275-277)
贊譽準則要求說話者減少對他人的貶損,然而安提戈涅在與克瑞昂對話的過程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國王有權想說什么說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且不說許多別的特權”,這對克瑞昂而言可以算作是對他王權的公然挑釁。而此處安提戈涅指責克瑞昂的行為明顯忽視了對方的身份是國王,作為臣子必須禮敬國王這一事實,更何況克瑞昂除了是一個城邦的國王之外,更是一位男性,所以安提戈涅的話語對他而言更是一種對其男性地位和尊嚴的蔑視,因此克瑞昂才會有“只要我還活著,決不讓女人做主人”的憤怒回應。除此之外交際是要看對象的“對象不同,所關心的問題不同”(李瑞華,1994:26)。安提戈涅所關心的是兄長的體面的葬禮,作為國王的克瑞昂關心的則是城邦的利益以及自己的王權。原本安提戈涅只是單純地想要維護自己或者說自己家族的利益,但是在你來我往的針鋒相對中,由于雙方社會地位的不同、關心的問題不同,因此意見不一、矛盾升級,導致原本單純的意圖上升為對王者權力的挑釁和對男性尊嚴的蔑視。劇情發張到這一步,基本上已經預示著安提戈涅將要走向悲劇命運。
3.違反同情準則的例析
克瑞昂:(向安提戈涅)我要你懂得,太高傲的性格最容易受壓抑;最堅固的鐵經過淬火變硬又容易被折斷和擊成碎片。我還知道一枚小小的嚼鐵能使烈馬馴服,做了別人的奴隸就不能自大自尊。
安提戈涅:那你還拖拉什么?你的話我一句也不愛聽,但愿我永遠不愛聽;同樣,我的話你也一定不愛聽。安葬自己的哥哥是我的光榮,我還能從哪里贏得更大的光榮?(2007:273-274)
禮貌原則中的同情準則要求說話者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克瑞昂不僅沒有站在安提戈涅的立場上考慮過一個女孩子剛剛失去雙親和一雙兄長的難過心情,而且還將她的這種想要安葬親人的行為看做是一種“自大自尊”的表現。“受壓抑”“折斷”“擊成碎片”“奴隸”等字眼無疑深深打擊到了安提戈涅的自尊心,這讓一個身處悲傷、絕望情緒中的人如何不憤怒,如何不用語言來反抗?此時的安提戈涅只能用“不愛聽”來表達自己的反感情緒。
四、結語
安提戈涅的悲劇給予現實中的人們重要的啟示,在對話的過程中要注重說話的禮貌性和得體行,否則不僅不能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還有可能引發不可調和的矛盾。“現代禮貌的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等級差別的消失,已經轉到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與和諧,消除抵觸,促成合作上來”(顧曰國,1992:11)。日常生活中,對話、交際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人作為對話交際的最重要參與者,需要根據時間、地點以及對話者的具體社會身份地位,采取積極、禮貌、得體的話語,讓禮貌服務于交際合作,這不但可以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還可以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顧曰國. (1992). 禮貌、語用與文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4,10-17.
[2]何兆熊. (1999). 新編語用學概要.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何自然. (1987). 語用學概論.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4]李瑞華. (1994). 語用的最高原則——得體. 外國語,3,25-27.
[5]李玄伯,譯(2005). 古郎士. 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王衛新. (2012). 暴力的“禮貌原則”——福爾斯《可憐的Koko》的文學語用學解讀. 外語研究, 6,85-88.
[7]伊格爾頓. (2007). 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8]張竹明&王煥生,譯(2007). 埃斯庫羅斯等著.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2). 南京: 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