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富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程的實施就成了課改的核心內容,而課程實施的途徑是教學。因此,只有教師不斷的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標,才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理念;新方法;合作探究;開發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00-01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數學本質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要求我們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教學資源,要進一步改革過于以傳授知識、接受學習、學科本位為主的傾向,要進一步關心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全面發展,關心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差異,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和探究性。數學教育必須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對教育過程和數學學科特點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調動教學中各種積極因素,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培養師生合作意識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強調自己的權威,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情感受到壓抑,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關心、尊重、信任、善待學生,讓學生勇于發言,積極討論,真正敢想、敢說、敢做,教師應盡量使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感受成功的快樂,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讓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分組操作等內容,促進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集體開展討論,這是營造創新環境發揚教學民主的體現,讓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有效培養了集體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讓學生處于明顯的從屬地位。都應細心把握,責任確立到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潛能。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枯燥的學科,多數農村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沒有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將書本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在《千克和克的認識》的教學中,可以先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導入新課時,設置疑問來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在認識千克時,讓學生在小組內反復稱一稱,在實踐活動中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在感受幾千克這部分時,通過稱體重的游戲和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幾千克的重量。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培養學生愛好數學的興趣。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識克是用來稱比較輕的物體的質量單位,通過天平能稱出“克”的重量,再讓學生試一試一枚5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單位換算這一環節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索,通過猜、算、稱,從而發現千克和克之間的換算關系, 1千克=1000克,這樣的教學設計,注意了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推斷的思維能力,使他們體驗了合作探索獲取新知識的成就感。
三、開發學生智力資源,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善于思維,是發揮智力系統作用的關鍵。首先,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思維能力。只有理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使學生在學習中正確應用數學的概念和法則,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解答問題,并了解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進行學習,其次,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智力技能。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有利于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進行操作活動,能更容易理解數學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則。如教學小學二年級數學第三冊中“5的乘法口訣”時,先讓學生擺學具,5個擺成一堆,擺好第一堆,教師問“這是幾個5”“學生回答”“1個5”,1個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式:寫作1×5。因為1個5還是5,所以1乘5得5。我們可以編成一句口訣:“一五得五”。每增加一堆,口訣隨著增加一句,讓學生經歷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5的乘法口訣”因此,加強真觀教學,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深遠意義。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更要從教育教學的點滴做起,加強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不斷創新教法,唯此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尹明翠.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教學[N].黔西南日報.2009.
[2] 張國杰.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新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