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離不開教具與學具的使用。在教學實際中,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要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具;要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還要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科學使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84-01
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低年級,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操作,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我認為主要應該這樣做:
第一、學具準備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一個班級如果進行最簡單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這樣既影響了教學進程又要沖淡課堂氣氛;而且還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我在學具準備中要求學生做到:
1、學具存放有序。
2、學具擺設有序。要求學生將學具擺設在課桌前緣,操作時聽清要領后再動手等。這樣學生操作就有條不紊,可使原來的“亂、哄、慢”轉化為“靜、快、齊”。
在訓練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注意通過直觀演示、形象講解、恰當指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的學會操作。在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8+9=17時,不少學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擺出8根,再數出9根,我這樣啟發學生,不用數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識想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學生有的用9湊成10,有的用8湊成10,很快發現了進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課堂中注重了學具操作訓練,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節省了時間,課堂教學效率高。
第二、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學具
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學習加減法時,我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用喜歡的學具擺出相對應數量,然后再把兩堆東西合起來(加),從一堆中拿走一部分(減)體驗加減法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教師教具的使用,不僅只是為了直觀地演示給學生看,更重要的是可為學生的學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我在教學認識立體圖形時,我用一個布袋把要認識的東西裝進去,藏在桌子下,上課時用神秘的語氣說:“小朋友,老師這有一個神奇的魔術袋,能變出很多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隨后我拿出裝飾精美的口袋,接連掏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讓學生認識,為了進一步區分它們的特征,我拿起一個長方體邊看邊摸,邊故意作出神秘的樣子說,這個長方體藏著很多秘密,看誰先找出來,學生學老師的樣子,很快找到了物體的特征。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為學生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輕松自然,而且來源于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知識,更能讓他們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第三、注重學具教學的時機,歸納總結操作方法
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學生動手操作,靈活地引導學生處理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操作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講究實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練習:讓學生第一行擺兩根小棒(強調兩根是一份,要兩根一起拿出來,擺成一堆),第二行也是兩根一份,擺這樣的三份(強調兩根一份,擺出三堆)學生擺完后問:“第一行的兩根是幾份?第二行兩根一份擺了這樣的幾份?”學生答后又強調說:“第二行有這樣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是3個2”。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幾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義,接著又讓他們用實物卡片進行了對應練習,鞏固了對倍的認識。
然后我就引導學生邊擺學具,邊說算理,一句句教給他們,逐步讓他們邊擺學具邊講算理,看算式講算理,看問題說算理,培養了思維能力。
第四、注意課內操作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
學生通過課內操作,能夠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而課外實踐能夠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系數學與生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征后,又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實物圖像抽象為只有線條組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對比實物辨認,從而使學生認識了不同角度的立體圖形,課后讓學生利用土豆、蘿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種立體實物,帶到學校展示,學生們的興趣盎然。
第五、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具學具
在教學中,操作的主體不同教具學具的選用應有所不同。教師演示的教具應大一些,便于全體學生都能看清,顏色鮮艷一些,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用的學具可簡單一些,以免無關屬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學中要盡量采用活動教具,因為活動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覺,它更有利于使知覺的主體與背景分離,使主體更加鮮明。同時,活動教具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教學重點,便于把握教學內容的實質。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具學具的數量和操作的次數亦應逐漸減少。我們還須注意,操作的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分散兒童的注意。當然,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應允許發展較慢的兒童使用學具,操作時,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操作要求,以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