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勇
〔關鍵詞〕 數學教學;重視;教學情
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4—0082—01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使數學課堂教學科學化,使其既能達到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教學要求,又讓學生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去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呢?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記憶、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動處于最佳狀態,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請學生仔細聽教師的要求,然后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教師問:“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許多學生都很困惑,不知道怎么來表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此時,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求,后續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重視動手操作活動的開展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兒童的認知規律正是“從直觀的動作思維到具體的形象思維,最后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的形象性之間形成了一對矛盾。適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就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定義”這一內容時,教師沒有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轉變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種硬幣,并分別量出他們的直徑。上課時,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硬幣,并把圓形硬幣放在刻度尺上各滾動一周,觀察并記錄周長是多少。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像傳統教學中一樣全盤授之,而在相機誘導,讓學生在一次次自我發現、自我探索中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掌握了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重視自主探索活動的引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進而發現知識。
四、重視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目的。《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數學問題放在生活中讓學生感知,提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之后,我組織了一次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田間實地測量土地的面積。學生很快發現現實中的土地不是規則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必須通過“化整為零”,轉化成我們所掌握的平面圖形,才能計算出所測量土地的面積。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