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
【摘要】本文先從理論上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傳導機制,然后利用1980~2011年的年度數據,通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實證檢驗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升值短期內會減少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但長期有利于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第三產業 就業
一、理論分析
人民幣自2005年起不斷升值,對我國第二產業就業量產生了極大沖擊。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緩解就業壓力的出口,由于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第三產業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人民幣升值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貿易收支效應、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和就業替代效應。
貿易收支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導致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上升,第三產業產品出口需求減少,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外商直接投資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的投入成本相對增加,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就業替代效應是指匯率變動會通過價格水平來影響就業結構。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匯率變動對第三產業產品價格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價格規律作用下,本幣升值將會導致更多的資源流入到第三產業,同時由于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具有高工資、就業彈性大等優勢,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反而增加。因此,當貿易收支效應和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大于就業替代效應時,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減少,反之,則增加。本文將通過實證檢驗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
二、實證檢驗
本文實證檢驗選取的數據包括1980~2011年共32年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TE)和第三產業GDP指數(TGDP,以1978年為100,按不變價格計算)。為消除異方差性,我們需對這三組時間序列REER、TE、TGDP取對數形式,得到三個新的時間序列LREER、LTE、LTGDP。
(一)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對三個時間序列數據LTE、LREER和LTGDP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原假設是存在單位根,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小于1%或5%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可以視該序列拒絕原假設,是平穩的;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大于10%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視該序列接受原假設,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的。檢驗結果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即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顯著性水平下平穩,符合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
(二)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Johnansen檢驗法對LTE、LREER和LTGDP序列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協整檢驗
表1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之間至少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下:
LTE=0.477LREER+0.366LTGDP+5.794(1.1)
(0.21257) (0.10292)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與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1%,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增加0.477%,括號中的小數代表系數估計值的漸進標準差。
(三)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可以看到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接著我們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確定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根據協整檢驗的結果,我們將誤差修正項:e=LTE-0.477LREER -0.366LTGDP-5.794加入方程,回歸結果如下:
d(LTE)=-0.0392e(-1)-0.0646d(LREER)-0.1217d(LTGDP)+0.0298(1.2)
(-1.653) (-0.839) (-0.515)
R2=0.2 F=2.2 D.W=1.68
如公式1.2所示,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時,短期內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下降。同時,誤差修正系數為負,符合誤差修正機制,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回歸長期均衡值。
三、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擬給出以下兩點政策建議:第一,人民幣不宜一次性大幅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會對第二產業產生較大的破壞作用,短期內會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即使從長期來看,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不宜一次性對人民幣進行大幅升值。第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尚處于低級水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趁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王群,人民幣匯率對產業結構和結業結構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09.
[2]丁劍平,王璐,匯率升值對就業影響的中日比較[J].現代日本經濟,2006.
【摘要】本文先從理論上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傳導機制,然后利用1980~2011年的年度數據,通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實證檢驗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升值短期內會減少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但長期有利于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第三產業 就業
一、理論分析
人民幣自2005年起不斷升值,對我國第二產業就業量產生了極大沖擊。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緩解就業壓力的出口,由于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第三產業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人民幣升值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貿易收支效應、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和就業替代效應。
貿易收支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導致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上升,第三產業產品出口需求減少,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外商直接投資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的投入成本相對增加,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就業替代效應是指匯率變動會通過價格水平來影響就業結構。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匯率變動對第三產業產品價格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價格規律作用下,本幣升值將會導致更多的資源流入到第三產業,同時由于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具有高工資、就業彈性大等優勢,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反而增加。因此,當貿易收支效應和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大于就業替代效應時,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減少,反之,則增加。本文將通過實證檢驗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
二、實證檢驗
本文實證檢驗選取的數據包括1980~2011年共32年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TE)和第三產業GDP指數(TGDP,以1978年為100,按不變價格計算)。為消除異方差性,我們需對這三組時間序列REER、TE、TGDP取對數形式,得到三個新的時間序列LREER、LTE、LTGDP。
(一)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對三個時間序列數據LTE、LREER和LTGDP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原假設是存在單位根,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小于1%或5%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可以視該序列拒絕原假設,是平穩的;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大于10%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視該序列接受原假設,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的。檢驗結果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即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顯著性水平下平穩,符合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
(二)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Johnansen檢驗法對LTE、LREER和LTGDP序列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協整檢驗
表1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之間至少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下:
LTE=0.477LREER+0.366LTGDP+5.794(1.1)
(0.21257) (0.10292)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與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1%,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增加0.477%,括號中的小數代表系數估計值的漸進標準差。
(三)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可以看到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接著我們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確定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根據協整檢驗的結果,我們將誤差修正項:e=LTE-0.477LREER -0.366LTGDP-5.794加入方程,回歸結果如下:
d(LTE)=-0.0392e(-1)-0.0646d(LREER)-0.1217d(LTGDP)+0.0298(1.2)
(-1.653) (-0.839) (-0.515)
R2=0.2 F=2.2 D.W=1.68
如公式1.2所示,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時,短期內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下降。同時,誤差修正系數為負,符合誤差修正機制,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回歸長期均衡值。
三、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擬給出以下兩點政策建議:第一,人民幣不宜一次性大幅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會對第二產業產生較大的破壞作用,短期內會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即使從長期來看,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不宜一次性對人民幣進行大幅升值。第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尚處于低級水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趁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王群,人民幣匯率對產業結構和結業結構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09.
[2]丁劍平,王璐,匯率升值對就業影響的中日比較[J].現代日本經濟,2006.
【摘要】本文先從理論上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傳導機制,然后利用1980~2011年的年度數據,通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實證檢驗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升值短期內會減少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但長期有利于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第三產業 就業
一、理論分析
人民幣自2005年起不斷升值,對我國第二產業就業量產生了極大沖擊。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緩解就業壓力的出口,由于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第三產業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人民幣升值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影響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貿易收支效應、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和就業替代效應。
貿易收支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導致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上升,第三產業產品出口需求減少,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外商直接投資效應是指本幣升值,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的投入成本相對增加,進而減少了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就業替代效應是指匯率變動會通過價格水平來影響就業結構。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匯率變動對第三產業產品價格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價格規律作用下,本幣升值將會導致更多的資源流入到第三產業,同時由于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具有高工資、就業彈性大等優勢,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就業總量反而增加。因此,當貿易收支效應和外商直接投資效應大于就業替代效應時,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減少,反之,則增加。本文將通過實證檢驗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第三產業就業量的長短期影響。
二、實證檢驗
本文實證檢驗選取的數據包括1980~2011年共32年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TE)和第三產業GDP指數(TGDP,以1978年為100,按不變價格計算)。為消除異方差性,我們需對這三組時間序列REER、TE、TGDP取對數形式,得到三個新的時間序列LREER、LTE、LTGDP。
(一)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對三個時間序列數據LTE、LREER和LTGDP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原假設是存在單位根,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小于1%或5%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可以視該序列拒絕原假設,是平穩的;當ADF檢驗的t統計值大于10%顯著性水平下的統計值時,我們視該序列接受原假設,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的。檢驗結果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即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顯著性水平下平穩,符合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
(二)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Johnansen檢驗法對LTE、LREER和LTGDP序列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協整檢驗
表1表明,LTE、LREER和LTGDP序列之間至少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下:
LTE=0.477LREER+0.366LTGDP+5.794(1.1)
(0.21257) (0.10292)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與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1%,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增加0.477%,括號中的小數代表系數估計值的漸進標準差。
(三)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協整檢驗,我們可以看到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接著我們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確定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根據協整檢驗的結果,我們將誤差修正項:e=LTE-0.477LREER -0.366LTGDP-5.794加入方程,回歸結果如下:
d(LTE)=-0.0392e(-1)-0.0646d(LREER)-0.1217d(LTGDP)+0.0298(1.2)
(-1.653) (-0.839) (-0.515)
R2=0.2 F=2.2 D.W=1.68
如公式1.2所示,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時,短期內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下降。同時,誤差修正系數為負,符合誤差修正機制,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回歸長期均衡值。
三、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擬給出以下兩點政策建議:第一,人民幣不宜一次性大幅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會對第二產業產生較大的破壞作用,短期內會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即使從長期來看,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不宜一次性對人民幣進行大幅升值。第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尚處于低級水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趁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王群,人民幣匯率對產業結構和結業結構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09.
[2]丁劍平,王璐,匯率升值對就業影響的中日比較[J].現代日本經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