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 石井川 常成 徐建軍
不能因為職工參加工作的時間短、違章有過錯而否認其工傷認定;無論傷輕傷重,都可以申報工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能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
有些用人單位為了減少支出,想方設法不給員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一旦發生工傷事故,卻又千方百計逃避責任,拒絕給予賠償。遇到刻意規避工傷保險賠償責任的情況,工傷職工該如何應對呢?
“沒過簽約上保險的法定時間”不擔工傷責任?
案例
由于春節前辭職走人、帶薪休假的員工比較多,某塑料制品廠生產車間生產人員開始緊張起來。為應對一線生產人員不足,廠方從“馬路勞動力市場”臨時招用了一批工人。該廠碎料車間的碎料機一般需要兩個人操作,一人在上面推料進機,另一人在下面撥料。碎料機操作規程明確規定,撥料時需手拿70cm的木棒進行。而新招來剛分到該車間的農民工何某覺得木棒“不聽使喚”,索性哈腰用手扒,在一次作業中粉碎機的刀片導致其右手食指、中指受傷。因為上班不足一天,塑料廠還沒有來得及和其簽訂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何某要求廠方按工傷承擔醫療等費用,廠方以其“上工不足一個月,沒到簽訂勞動合同、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法定時間”“違章自殘”為由,予以拒絕。
法官說法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工傷以“勞動關系存在”為前提,以“無過錯”為原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無過錯責任原則規定,即使職工本人存在一定的過錯,仍應按照工傷保險待遇給予補償。因此,不能因為何某參加工作的時間短、違章有過錯而否認其在工作場合因工作受傷的工傷認定。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30日內為其職工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并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這只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法定最高時限。用工不足一個月沒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不影響勞動關系的存在,只是可以免受《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的“支付雙倍工資”的懲罰而已。因用工不足一個月,用人單位沒給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只是不用繳納“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而已。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因此,勞動者在勞動中受傷,用人單位的責任不能免除。
至于自殘,《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九條規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或者調查取得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用人單位應當對何某“自殘”提供證據,否則不予采納。
只有“凍掉一只耳朵或一個腳趾”才能申報工傷?
案例
無線電話大力發展,有線電話銳減。從鄉下電話站工作被減下來的小黃,應聘當了市里一家通信公司的巡線員。小黃所巡線路上的接收塔,大多設在荒郊野外。冬天在寒風暴雪中跋涉巡線,小黃常常被凍傷。去年在暴風雪里,小黃在沒膝的大雪中跋涉了一天,腳趾和耳朵都凍了。今年剛入冬,冷風一吹,凍傷就犯了。去年凍傷起泡、流水的地方,又紅腫了,開始癢疼。小黃要申報工傷,可因不是正式在編工人,用工單位沒給他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人單位負責工傷的人說,沒凍掉耳朵、腳趾,輕度傷害不構成工傷,不予申報。
法官說法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都應當依照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工傷泛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各類身體傷害,凍傷是其中之一,小黃的凍傷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的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情形。無論傷輕傷重,都可以申報工傷。就凍傷來說,不一定非要凍掉一只耳朵或凍掉一個腳趾才可以申報工傷。至于傷輕傷重,只有經過勞動能力鑒定,可獲得不同的工資待遇。
“虛假承諾”麻痹工傷職工
案例
農民吳某進城后,到一個小木材加工廠打工。吳某入廠一年多,廠方既沒有和他簽訂勞動合同,也沒給他繳納工傷等社會保險。一次在給木頭歸楞(將散放的原木堆集到一起)時,繩子被拉斷,小黃不幸被壓在原木下,導致骨盆粉碎、膀胱破裂。加工廠的老板當時說得很好:“我們不惜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吳某的治療費用和他致殘后的生活費用”。可在老板來醫院給吳某拿了第一次手術的費用和2萬元慰問金后,老板和廠子的人便不再露面了。吳某的家屬就吳某的后續治療費用及吳某致殘后的生活問題曾去找過加工廠老板多次,老板還是那句話:“我們不惜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吳某的治療費用和他致殘后的生活費用。”不過又添了新說辭,貨款不久就到,到了首先解決吳某的費用。可說歸說、做歸做,加工廠老板再也沒有為吳某掏過一分錢。吳某得不到很好的治療,致殘回家后不能勞動,只能靠政府和親友救濟生活。
法官說法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雙方之間有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存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仍然受勞動法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后發生糾紛,也屬勞動爭議的范圍。如果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這一規定,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事實勞動關系的救濟提供了程序上的支持。《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依法追償。”
“冒名頂替”也能享受待遇?
案例
張某系某私營機械有限公司工人,該公司有300名工人,為了省錢,公司只給其中120名工人繳納了工傷保險費。這120名工人中,沒有老實巴交的張某。前不久張某同車間的一位工友有事沒有請假提前2小時離崗,委托他代管機床。一個人管自己和工友的2個機床,忙亂中加工機械零件時,張某不慎左胳膊被機器軋傷,被送往醫院治療,共花去醫療費2萬7634.8元。公司僅支付了不足1萬元的搶救費用,剩余的和繼續治療發生的醫療費,不想再繼續支付,并以串崗違章等為由拒絕給張某申報工傷。治療期間張某的親屬代其向當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了工傷認定,張某被認定為工傷。公司以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為由,先是提起行政復議,后又提起行政訴訟。以正在復議、訴訟中,工傷認定尚未發生法律效力,是否為工傷不確定等為由,公司乃故意拖延,企圖讓受害人降低、放棄要求,將剩余醫療費和繼續治療醫藥費拖小、拖了。法院判決下達,公司看“工傷跑不了”“賠償拖不掉”,派公司財務人員拿張某的醫藥費單據冒充已繳納工傷保險的該公司職工劉某的名字,到社保機構進行了核銷。最近因涉事財務人員舉報,該公司冒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騙保行為暴露,依法受到追究責任。
法官說法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后發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張某在工作期間受到事故傷害,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已被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該公司因未為張某繳納工傷保險費,以正在復議、行政訴訟中,工傷認定尚未發生法律效力,是否為工傷不確定等為由,不支付張某醫療費核銷是錯誤的。該公司到社保機構進行核銷醫藥費的行為,是一種騙保行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條規定:“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還,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編輯 寧 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