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花
摘 要: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之中學數學,在對話之中學數學,在操作之中學數學,在思考之中學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興趣之中學數學。
關鍵詞:數學興趣;創設情境;有效對話;操作激趣;數形結合
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歷來都是數學教師探討的熱點問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針對如何認識數學教學,使學生學有興趣這一問題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專家在教材編排上就考慮了怎樣提升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下面我就談談如何使學生有興趣學數學。
1.在情境之中學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物體,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新課改教材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給學生創造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像人民幣的認識、比高矮、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分一分、統計等都是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在教學中如果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情境,就能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使學生明白:必須得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解決遇到的生活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2.在對話之中學數學,引發學習興趣
有效對話,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教與學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如:5+4○4+5,要求填 “<、>或=”,正常的方法是計算兩邊,判斷,填寫。我讓學生做完后,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兩邊相等,填等號。”“○前后5和4的地方變了”等。我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沒有給結論。二年級再出現此題時,我在練習后引導學生歸納,一個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說:“我發現,○前后兩個算式中的加數的位置變了,和一樣。”我根據他的回答在黑板上寫出“加數的位置變了,和不變”。我又出了幾個類似的題讓學生驗證,通過做發現真是這樣。至此,學生的腦海中已初步有了加法交換律的概念,為以后的教學打下了基礎。要形成對話,首先要讓學生說話,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說錯了也不要緊,至少說明學生思考了,其次反映了有些學生“還不懂”等教學信息。數學課堂中的對話,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數學本質的一種對話。
當然,也不能一味地 “對話”,要動靜結合。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時間,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思考之中,才能把生活經驗、知識積累調動起來。
3.在操作之中學數學,呼應學生興趣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動手操作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的興奮,而且伴隨著手與腦的并用,學生的問題意識特別強,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的學習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讓學生用七巧板中和正方形等高的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描出來,然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把平行四邊形進行轉換成另一種更規則的圖形——長方形,移動到長和寬與畫上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重合。學生通過進行有趣的圖形拼割轉化,最后找到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后的長方形的聯系,不難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種在動手操作中自己得出想要探尋的問題的結果,其實是順應了學生的興趣,這種順應正中下懷,學生高興,老師輕松,在自然而然中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數學知識,老師達到了教學目的。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后,學生就會產生很有價值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會形成問題意識的習慣。
4.在數形結合中學數學,使學生學習有興趣
數與形是數學中的兩個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數與形是有聯系的,這個聯系稱之為數形結合。數形結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種情形是“以數解形”,而第二種情形是“以形助數”。比如“以數解形”就是有些圖形太過于簡單,直接觀察卻看不出什么規律來,這時就需要給圖形賦值,如邊長、角度等。也就是把數量關系精確刻畫的量與圖形的直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象地展示問題的條件與條件、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系。
在一堂課教學中不是單純地用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相互交融,但目的只有一個:提升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學懂、學好,達到優教優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鄉河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