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教學策略是指導教師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指導學生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以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如何使用合適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其盡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是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本文從改變教師教育理念、教學設計精益求精、教給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方法、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四個方面來闡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導學
在現行的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是按照課本的教學思路和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問題,在課堂上遵循“教師問,學生答” 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不利于提高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也沒有給學生深層次思考的機會,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改變教師教育理念
突破和重建教師課堂教育理念,從改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來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服務教學。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而是變成了服務學生的主體,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進步,尊重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成就學生。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改革,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認知主體地位的作用,激發學習主體的積極思考,挖掘學習主體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習主體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習主體的人文情懷。
2.教學設計精益求精
從教學設計上硬性規定減少和控制教師多講,讓出教學資源,讓出時間資源,讓出空間資源,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多學、多思、多練、多做。保證學生課堂充分的自主學習思考時間,提高學習主體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加強師生互動、溝通和交流,這就從根本上保障了將學中心、生中心落到實處。同時營造師生開放、平等、靈動的教學氛圍。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活動,只有創設民主、互動、和諧的適合學生主動學習、師生相互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只有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對話,只有創設有利于學習主體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課堂教學模式才能高效。美國坦普爾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希爾伯曼的有效教學的量化理論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在兩周內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0%。
3.教給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方法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中可以得出問問題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教師最好把自己想問學生的問題轉變成學生想問老師的問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提出問題,提出與教學相關的問題,除了創設輕松的課堂氣氛外,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
(1)讓學生在預習導學案中發現問題。導學案是對一節課要學的基本概念和相關定理的預習,學生要從中提出問題,指出模糊的、不理解的知識。
(2)在30分鐘老師的講課中,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作業中不會做的習題,學生要把這些作為問題提出來。課上和課后要求學生學會反思:這一節課我學會了什么?哪里還有不懂的?題目為什么這樣做?有無其他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好?適當地改變條件會怎么樣?互換條件和結論又會怎樣?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后提出來。
(3)在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中提出問題。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許多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學生要認真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4)利用數學思想與方法提出問題。在思考問題時,學生可從化歸與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函數與方程思想、觀察法、比較法、分析綜合法、判斷推理法、換元法等角度提出問題。
4.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
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清單、問題探究、問題考學為抓手,以問題疏通、問題過關為主軸來組織課堂教學。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不是把“問題”都教沒有了,而是把“問題”一個連著一個地教出來了,整節課是讓學生有問題可問。問題導學課堂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問題清單—問題探究—問題考學(未教先考,未教先測)—問題疏通(精講釋疑)—問題過關—問題小結。這個問題導學簡單地講就是:疑為主線,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考為主軸;問題清單—知識清單—能力清單;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包括態度、價值觀);先學后教—以學論教—以考促學—以考評教;預習—展示(交流)—反饋;自
主—合作—探究;問題導讀—問題導思—問題導練—問題導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問貫穿課堂,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問問題,最終達到老師和學生共同獲得進步。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我們數學教師不斷去思考,不斷去嘗試,不斷去總結,采取有效可行的課堂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