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默 王國力 梁雪 陳旭
摘要:從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太原市的生態宜居性為較差,說明太原市在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四個方面的建設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發展空間。
關鍵詞: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個城市既要滿足人的發展要求,也要適合自然環境客觀發展規律的要求,做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協調發展。宜居城市能持續性地增進人類的福利,不斷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內涵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方面,應該具有三個條件:清新的空氣、水和安靜的生活環境,以及干凈整潔的城區街道;應該擁有開敞的空間和良好的綠化,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氣候條件適合生存,方便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在社會和人文環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個條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城市,具備完整的安全體系和預警系統;要能夠提供與居民收入水平相當的居住空間,確保居民的住房條件;應該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保障居民的就業;應該是一個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相應的生活設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應該是一個和諧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擁有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2]
目前,我國許多學者都已經對宜居城市的內涵、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從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從生態系統方面選取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的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評價分析,并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提出問題和今后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指標選取
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這里主要采用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兩種方法選取指標。[5]
1.統計分析法。 通過對現有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進行大量地統計分析,選取出采用頻率較高的指標。
2.理論分析法。通過對宜居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選取出與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和特點密切相關的指標。
(二)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以上方法,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表1)。數據來源于《2012年太原市統計年鑒》[6]和2011年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7]表中指標選取參考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和宜居城市評價指標等,[5][8—12]標準值參考中國生態城市標準。[13]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三、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計算結果與分析
(一)計算結果
使用AHP軟件分析得出指標體系的準則層權重,目標層權重則由其所包含的準則層權重相加所得,結果見表2。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和所得權重,運用公式(6),可計算得出太原市生態宜居的綜合指數為0.03。
(二)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參照國內外綜合指數的分級方法[5]確定本研究的分級。
綜合指數在0.7至1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為中等;小于0.35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較差。
對照以上的分級標準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態宜居性為較差,生態系統問題比較突出。由表2可看出,經濟發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影響最大,生態環境次之,社會環境對其影響相對較弱,而文化教育對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影響則最小。在經濟發展中,經濟水平對其影響最大;環境質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污染治理的影響相對較弱,綠化水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最小;在社會環境中,生活設施和醫療服務對其影響同等,社會保障的影響則相對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質量占據重要的地位,教育結構則相對較弱。太原市在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設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建設和進步空間,尤其是經濟和生態環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著重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水平,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強綠化建設;在此基礎上,要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
四、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設中,應該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無污染和無廢物排放的可循環產業,應該盡快完成煤炭產業轉型,開發新能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為主,所以必須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率。重點對本市的工業污染進行整治,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升級和產業轉型等,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根除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時,提高人們的資源節約意識,開展資源節約型社會活動。
(三)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生態宜居城市指數
完善本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加大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公共設施的覆蓋率;完善失業保障、養老保障和殘疾人保障體系,增加社會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加強醫療設施和衛生服務設施建設。
(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資量
太原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科技教育的發展力度,提高人們對科技教育的重視度,大力建設圖書館等公共教育設施,提高教師、科技人員及其他科教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長城,鄧海駿.宜居城市的內涵及其評價要素探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0(4).
[2] 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
[3] 王先鵬.國內宜居城市評價研究述評[C].2012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2.
[4] 陸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1).
[5] 張雪花,雷 喆,張宏偉.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方法——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1).
[6] 全少莉,劉養潔.我國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評價[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7] 王小雙,張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1).
[8] 李麗萍,吳祥裕.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
[9] 程前昌,胡大勝.對宜居城市判定標準的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楊 俊,張玉萍,葉屬峰.濱海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5).
[11]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宜居城市”課題組.中國首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頒布[J].中國人居環境網站,2006.
[責任編輯:蘭欣卉]
摘要:從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太原市的生態宜居性為較差,說明太原市在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四個方面的建設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發展空間。
關鍵詞: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個城市既要滿足人的發展要求,也要適合自然環境客觀發展規律的要求,做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協調發展。宜居城市能持續性地增進人類的福利,不斷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內涵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方面,應該具有三個條件:清新的空氣、水和安靜的生活環境,以及干凈整潔的城區街道;應該擁有開敞的空間和良好的綠化,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氣候條件適合生存,方便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在社會和人文環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個條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城市,具備完整的安全體系和預警系統;要能夠提供與居民收入水平相當的居住空間,確保居民的住房條件;應該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保障居民的就業;應該是一個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相應的生活設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應該是一個和諧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擁有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2]
目前,我國許多學者都已經對宜居城市的內涵、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從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從生態系統方面選取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的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評價分析,并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提出問題和今后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指標選取
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這里主要采用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兩種方法選取指標。[5]
1.統計分析法。 通過對現有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進行大量地統計分析,選取出采用頻率較高的指標。
2.理論分析法。通過對宜居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選取出與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和特點密切相關的指標。
(二)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以上方法,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表1)。數據來源于《2012年太原市統計年鑒》[6]和2011年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7]表中指標選取參考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和宜居城市評價指標等,[5][8—12]標準值參考中國生態城市標準。[13]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三、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計算結果與分析
(一)計算結果
使用AHP軟件分析得出指標體系的準則層權重,目標層權重則由其所包含的準則層權重相加所得,結果見表2。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和所得權重,運用公式(6),可計算得出太原市生態宜居的綜合指數為0.03。
(二)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參照國內外綜合指數的分級方法[5]確定本研究的分級。
綜合指數在0.7至1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為中等;小于0.35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較差。
對照以上的分級標準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態宜居性為較差,生態系統問題比較突出。由表2可看出,經濟發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影響最大,生態環境次之,社會環境對其影響相對較弱,而文化教育對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影響則最小。在經濟發展中,經濟水平對其影響最大;環境質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污染治理的影響相對較弱,綠化水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最小;在社會環境中,生活設施和醫療服務對其影響同等,社會保障的影響則相對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質量占據重要的地位,教育結構則相對較弱。太原市在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設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建設和進步空間,尤其是經濟和生態環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著重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水平,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強綠化建設;在此基礎上,要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
四、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設中,應該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無污染和無廢物排放的可循環產業,應該盡快完成煤炭產業轉型,開發新能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為主,所以必須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率。重點對本市的工業污染進行整治,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升級和產業轉型等,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根除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時,提高人們的資源節約意識,開展資源節約型社會活動。
(三)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生態宜居城市指數
完善本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加大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公共設施的覆蓋率;完善失業保障、養老保障和殘疾人保障體系,增加社會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加強醫療設施和衛生服務設施建設。
(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資量
太原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科技教育的發展力度,提高人們對科技教育的重視度,大力建設圖書館等公共教育設施,提高教師、科技人員及其他科教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長城,鄧海駿.宜居城市的內涵及其評價要素探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0(4).
[2] 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
[3] 王先鵬.國內宜居城市評價研究述評[C].2012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2.
[4] 陸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1).
[5] 張雪花,雷 喆,張宏偉.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方法——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1).
[6] 全少莉,劉養潔.我國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評價[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7] 王小雙,張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1).
[8] 李麗萍,吳祥裕.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
[9] 程前昌,胡大勝.對宜居城市判定標準的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楊 俊,張玉萍,葉屬峰.濱海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5).
[11]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宜居城市”課題組.中國首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頒布[J].中國人居環境網站,2006.
[責任編輯:蘭欣卉]
摘要:從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太原市的生態宜居性為較差,說明太原市在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四個方面的建設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發展空間。
關鍵詞: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43-02
一、引言
宜居城市,就是一個城市既要滿足人的發展要求,也要適合自然環境客觀發展規律的要求,做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協調發展。宜居城市能持續性地增進人類的福利,不斷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1]
宜居城市的內涵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方面,應該具有三個條件:清新的空氣、水和安靜的生活環境,以及干凈整潔的城區街道;應該擁有開敞的空間和良好的綠化,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氣候條件適合生存,方便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在社會和人文環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要有五個條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城市,具備完整的安全體系和預警系統;要能夠提供與居民收入水平相當的居住空間,確保居民的住房條件;應該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保障居民的就業;應該是一個生活便利的城市,要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相應的生活設施等,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應該是一個和諧文明的城市,使居民擁有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2]
目前,我國許多學者都已經對宜居城市的內涵、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從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3-4]本文主要從生態系統方面選取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太原市的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進行評價分析,并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現狀提出問題和今后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指標選取
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這里主要采用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兩種方法選取指標。[5]
1.統計分析法。 通過對現有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生態宜居城市指標體系進行大量地統計分析,選取出采用頻率較高的指標。
2.理論分析法。通過對宜居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選取出與生態宜居城市的內涵和特點密切相關的指標。
(二)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以上方法,構建了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表1)。數據來源于《2012年太原市統計年鑒》[6]和2011年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7]表中指標選取參考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和宜居城市評價指標等,[5][8—12]標準值參考中國生態城市標準。[13]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三、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計算結果與分析
(一)計算結果
使用AHP軟件分析得出指標體系的準則層權重,目標層權重則由其所包含的準則層權重相加所得,結果見表2。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和所得權重,運用公式(6),可計算得出太原市生態宜居的綜合指數為0.03。
(二)太原市生態環境宜居性水平分析
參照國內外綜合指數的分級方法[5]確定本研究的分級。
綜合指數在0.7至1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良好;在0.35至0.7之間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為中等;小于0.35時,城市的生態宜居性較差。
對照以上的分級標準可以看出,太原市目前生態宜居性為較差,生態系統問題比較突出。由表2可看出,經濟發展對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影響最大,生態環境次之,社會環境對其影響相對較弱,而文化教育對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影響則最小。在經濟發展中,經濟水平對其影響最大;環境質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污染治理的影響相對較弱,綠化水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則最小;在社會環境中,生活設施和醫療服務對其影響同等,社會保障的影響則相對較弱;文化教育中,教育質量占據重要的地位,教育結構則相對較弱。太原市在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的建設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建設和進步空間,尤其是經濟和生態環境方面。
因此,太原市在以后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著重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水平,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度,加強綠化建設;在此基礎上,要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
四、太原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太原市在今后的建設中,應該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無污染和無廢物排放的可循環產業,應該盡快完成煤炭產業轉型,開發新能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全面整治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太原市的能源使用主要以煤炭為主,所以必須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率。重點對本市的工業污染進行整治,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升級和產業轉型等,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根除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同時,提高人們的資源節約意識,開展資源節約型社會活動。
(三)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生態宜居城市指數
完善本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加大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公共設施的覆蓋率;完善失業保障、養老保障和殘疾人保障體系,增加社會保障的普及率;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加強醫療設施和衛生服務設施建設。
(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大科技教育的投資量
太原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科技教育的發展力度,提高人們對科技教育的重視度,大力建設圖書館等公共教育設施,提高教師、科技人員及其他科教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長城,鄧海駿.宜居城市的內涵及其評價要素探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0(4).
[2] 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
[3] 王先鵬.國內宜居城市評價研究述評[C].2012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2.
[4] 陸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1).
[5] 張雪花,雷 喆,張宏偉.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方法——以天津市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2(1).
[6] 全少莉,劉養潔.我國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評價[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7] 王小雙,張雪花,雷 喆.天津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指標與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1).
[8] 李麗萍,吳祥裕.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
[9] 程前昌,胡大勝.對宜居城市判定標準的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版),2007(1).
[10] 徐惠民,丁德文,楊 俊,張玉萍,葉屬峰.濱海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5).
[11]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宜居城市”課題組.中國首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頒布[J].中國人居環境網站,2006.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