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濤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微課有效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趨勢,也是高效課堂的必然要求。通過實例說明微課在導入新課、突破重點和難點、建構知識網絡、演示實驗等環節中的應用。
關鍵詞:微課;生物教學;應用
微課,顧名思義就是微縮而短小的課。它是以微視頻(50 M左右大小,時長一般5至8分鐘)為核心組成教學內容來完成特定教學小目標的教學材料。因此,“微課”是在PPT、Flash等技術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隨著翻轉課堂、可汗學院、幕課等新概念的迅速普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的需求。微課作為支撐翻轉課堂的重要載體和新型的教學資源,日益受到全國各地廣大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將微課應用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讓其扮演其獨特的角色,從
而提高教學效率,有它的優勢和好處,下面筆者就四個方面來談談體會。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作為序曲,開始時的幾分鐘導入設計得好,就會使課堂一開始就給學生以激情和興趣,讓學生以最佳學習狀態進入所學內
容,就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能在剛上課之際,播放一段圖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微課,就可以有效聚焦學生關注和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充分挖掘一個符合主題情境的教學情境,并搜集篩選資料將其制作成微課。
例如,在教學《胚胎工程》時,可以先播放視頻《多利羊的誕生》視頻來導入新課,同時提出問題:多利羊是怎樣產生的?這個過程應用了什么樣的工程技術?通過讓學生自學視頻內容來了解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首先播放《生物圈Ⅱ號》的微課,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在教學《人類遺傳病》時,可以播放視頻《“人體的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視頻中展現了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燦爛的前景,讓很多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變成了可能。這樣導入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搭建平臺,突破重難點
高中生物學的內容大多以微觀領域為主,很多生命現象、生
化反應、代謝途徑等,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學生也無法深刻感知,而微課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于一體,化靜為動,化虛為實,直觀形象,從而降低了認知難度,為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提供了條件。
例如,在教學《細胞增殖》這節中,增殖的具體過程是一個較難理解、較難記憶的知識點,若在課堂中直接通過教師講解和課本的簡單呈現,顯然無法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來演示細胞增殖過程的具體變化,配以文字解說,讓學生在家根據自己的需求反復觀看視頻,認真領會其中要義。這樣,課堂得以延伸,可以說突破時空局限了。同理,在《神經調節》中的“興奮的傳導”是一個難點,同樣可以用微課錄制興奮在傳導過程中的電位變化和突觸內遞質的釋放過程,配以老師的解說,學生就很容易在頭腦中形成“刺激—膜電位變化—突觸遞質—膜電位變化”這條一體化興奮傳導路線,從而準確理解興奮的傳導機制。諸如此類,《基因表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DNA的復制》《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內容都可以制作形象逼真、動態直觀的微課,使微觀問題宏觀化,宏觀問題模型化,這樣有助于解決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三、建構知識網絡,厘清結構體系
高中生物課的學習將生命系統作為認識對象,與初中生物課以具體的生物為認識對象有了本質的區別。因此,應當以系統論的思想觀念來統領各模塊的教學內容,揭示生命系統的整體性和有序性,從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運用微課建構知識網絡的教學嘗試中,應充分地利用視頻特寫、遞進回放、慢動作、圖像滯留、交互性和智能化等特點,找到概念間的異同與內在聯系,將原有的知識系統與新知識進行整合與內化,從而建構知識網絡。例如對有機物中蛋白質結構的構建,應按“組成元素→基本組成單位→化學結構及其形成→空間結構”逐層順次展開,并注意圖文結合。對待內涵豐富的概念如基因應控制教學的順序、節奏和層次,以舊帶新、構建關系圖式,從而完成概念的同化。
在此,微課不僅充當查明學生知識結構、呈現教學內容、建構理論模型、梳理知識脈絡的有效途徑,而且它也作為一種認知策略在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或者作為課堂的一種教學評價方式,用于教師的教學反思,促使教師轉為學生學習的信息咨詢者、活動的組織者、合作的學習者。
四、演示課堂實驗,填補實驗空缺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高中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但是由于教學課時、實驗設備、時空條件、實驗效果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教學中無法讓學生動手完成或教師演示完成。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用動態的畫面演示實驗具體的操作過程和現象結果,從而填補實驗的空缺,達到殊途同歸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是來源于水而不是來源于二氧化碳。這個實驗要用氧的放射性同位素,實驗設備比較復雜,在中學生物實驗室里不能做。有了微課,就可以有效地動態模擬美國科學家普賓與卡門當初的實驗,再現水的光解及氧的生成過程。像這樣的實驗還有《基因工程》《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等,微課都可以將實驗材料與物像放大,將操作方法與程序適當放慢,增加實驗可見度。甚至一些宏觀層面的實驗,如《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等等,同樣可以借助微課來錄制
完成。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微課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四個方面應用,將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當然,微課應用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拆分成許多微小教學片段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防止形而上學的技術泛濫;二是微課的制作與學習都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并不是所有教師都具備此項技術,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有課后反復學習微課的硬件設施;三是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微課,使教育在技術的支持下變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但微課學習并不能替代教師口傳面授的課堂教學。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已經初見成效。但如何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有效實施,并與具體真實的教學情境相整合,進而真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仍需要大量卓有成效的實證案例來推行、來完善。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開放教育研究,2013(02).
[2]肖安慶,李通風.例談微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生物學教學,2014(05).
[3]秦玉蓮,胡曉軍.翻轉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實驗教學與儀器,2014(06).
[4]徐盼.不同翻轉形式的課堂教學效果比較.中學生物教學,2014(0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