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軍
摘 要:備課是指教師依據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確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的過程。新課程對備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制定適當的學生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備課;角色定位
新課程賦予了備課新的內涵和要求,只有準確把握課標、教材、教參,合理定位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突出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認真做好教學反思,才能提高備課實效,從而真正提升教學質量。當前,教師中的備課有這樣一些突出的問題:部分教師把備課等同于寫教案,應付檢查,照搬或套用現成教案。只重知識技能目標,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離開了教參或教案就不會確定目標和重難點,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瓶頸”;教學設計能力欠缺,造成千篇一律的教學過程,“教”的程序設計多,學生“學”的活動設計少,思維訓練的設計少,教案成了知識點的提綱和例題、練習題的羅列;只重課前備課,輕視課后反思。筆者認為備課中應該特別做好以下幾點:
一、為學生成長發展而準備的備課觀
新課程觀的根本出發點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求備課時不能只考慮怎么教會課本基礎知識,怎么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而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在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和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講,備課就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為學生的成長做準備。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挖掘課本知識所蘊含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資源來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
二、關注學生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的教學觀
備課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態、
能力基礎和生活體驗,同時還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狀
況。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找到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切入點,關注學生差異,了解學生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為促進學生快速發展而有針對性地設計。
三、整體規劃、遞進設計和度身定制的目標落實觀
三維目標的落實:一要切合學生的實際,二要具體化,三要具有可操作性。三種目標是否都能在一堂課中找到對應的落實方法與途徑呢?即使在一節課中同時具備“三維”目標的達到條件,那么它們之間的發展能否均衡呢?
“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我們認為,在制訂具體教學目標時,必須結合學生發展需要整體規劃和確定科學教學的總體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針對學生差異,確定切實可行的彈性目標。把知識與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核心,把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滲透在知識與能力的教學之中。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融合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的過程之中。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使它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融合。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觀
1.教材是“教學材料”,不是“學校教學事實上的唯一依據”
教材是“教學材料”,是指導教師教學、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備課時應當把教材看成教學的基本依據,不可以當成神圣不可違背的圣經。教材是新課程實施的物質載體,不是“學校教學事實上的唯一依據”。備課時切忌盲無目的地尊崇教材,而要提高創造性地“用”教材的意識和能力。不能“依葫蘆畫瓢”地機械模仿,實行“本本主義”的教學。既要看重教材,又要結合學生實際科學地分析教材,學會利用教材,充分領會新課程理念,不能為教材所局限。把學科內容和學生成長聯系起來,充分利用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育人資源,拓展教材,激活學生思維,為教材增添新鮮血液,讓其呈現生命色彩。當然,選材必須有度,不能隨意地、無限制地拓展。
2.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科學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在用教材時要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編排的作用和地位。認真思考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經驗世界有何聯系,和學生的已有知識有什么聯系?是否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在學生的后續學習中會有怎樣的發展?對該內容的教學需要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探究?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教材內容的順序是否需要調整,怎樣調整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只有正確地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實現“活用”教材,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
五、預設與生成的過程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做好課前預設。良好的預設是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學生有效探究的前提保證。所以,教師備課時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設計合理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預設相應的應對措施。真正為教學過程的有效生成提供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整體策劃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預設要有彈性,不能機械地硬性預設,否則就會給學生和老師帶來種種束縛,不利于生成可利用的資源。同時,預設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思路要清晰。否則,就會出現學生思路“滿堂跑”的現象,就會產生盲目的生成,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六、學生差異的施教觀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經歷、身體狀況都不相同,所以,學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而教師必須積極地面對差異、關注差異、研究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分類教學。這就要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要進行區別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生分類指導,以達到面向全體,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目的。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向教師提出了應對差異的智慧挑戰,同時還為教師提供了成長和創造的空間。
七、課后備課的反思觀
課后反思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反思,查找問題,尋求改進措施,以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反思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學設計的整體反思,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反思,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反思,意外情況的應對反思等。
參考文獻:
王仲玥.有效教學的系統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4).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