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亞波
摘 要:學法指導可有以下幾點嘗試:1.采取調查法,變被動為主動。2.指導學生合作學習。3.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傳統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調查對促進知識的應用很重要。新課程理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應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以人為本”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就是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物理學科教師更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關鍵詞:調查合作;學法指導,以人為本
在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就應該是對受教育者賞識、激勵和指導。這是在新一輪課改中,教師用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突破口。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里更多體現的是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又體現在教師如何教會他們學習,即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法指導的幾點嘗試。
一、采取調查法,變被動為主動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調查對促進知識的應用很重要。教師通過讓學生到現場進行實地調查,讓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獲得科學知識和促進技能的提高。例如,學生學習了光學知識后,要求學生調查了解照相機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了解光纖通信知識;學習能源的利用與開發后,讓學生調查了解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在本地的利用情況;學習了電學知識,要求學生調查家里和附近違反安全用電的事例及造成的后果。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及電池的回收等。
二、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程理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應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以人為本”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物理課上提出的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問題,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問題可能更有挑戰性。課堂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大了,學生的思維會活躍,他們會提出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會問得教師措手不及。古時候不就有“兩小兒辯日”的問題嗎?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勵學生共同合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師生互相促進。
例如,我在講摩擦力的方向和影響摩擦力因素的原因時,同學們提出很多教材上沒有的問題:①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摩擦力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系嗎?②摩擦力都阻礙物體的運動嗎?摩擦力可不可以做動力?摩擦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系嗎?③騎自行車時,自行車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方向如何?④人在地面上行走時摩擦力方向如何?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使摩擦力的知識超出了教材和課標的范圍,按同學們現有的知識準備,要準確的回答這些問題不是學生獨立探究就可以完成好的,于是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問題進行分類。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和興趣任選幾項或幾類進行探究。同學們開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可以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教具,或走下課桌體驗等方式進行探究。這時教師可以邊巡視邊鼓勵,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每個小組的熱情一定都非常高。面對一個個難題被同學們紛紛解決,同學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放手發揮學生潛能,把學生放在課堂的核心地位,使學生走進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通過合作,觀察、實驗、操作、收集信息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為學生提供了張揚自我的“言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除了班級小組合作以外,同年級組的學生也可以班級合作探究。較大的或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可以采取跨班級或跨年級的合作方式,甚至需要大范圍調查研究主題,還可以采取跨學校跨地區的合作方式。我們應該隨時準備放手讓學生掌握這種學習的方式。
三、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就是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物理學科教師更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在實驗教學中,一些探究型的實驗按:①提出問題;②猜想與假設;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④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⑤分析與論證;⑥評估;⑦交流與合作。這七個基本步驟去安排教學,每次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究精神。
教師重視對學法方面的指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探究知識的機會留給學生,為他們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是教學民主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的保證。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只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才能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最終目的。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