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希 楊昭
摘 要:彝族的音樂文化藝術,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音樂傳統中十分珍貴的財富。但是一般彝族原生態器樂多以獨奏的方式出現,有時也只是同一種樂器進行簡單的齊奏。因樂器音準、指法的不規則性,很難統一,并未出現多種器樂的合奏形式,也并未將此行是推廣傳承。《薩拉洛》是我國第一次將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曲搬上舞臺,也是我國至今一首絕無僅有的一首原生態彝族器樂合奏曲。
關鍵詞: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拓展
彝族——這是一個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是我國具有古老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彝族的音樂文化,具有十分久遠的歷史。
彝族的民間器樂傳承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豐富的遺存,鮮明的性格,呈現出與原始性民族性的歷史形態。按照當地獨有的風俗習慣,人們歌唱的形式受到了限制,所以他們經常通過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羊皮鼓等的這些常見的原生態樂器表現不同的情緒。因樂器音準、指法的不規則性,很難統一,并未出現多種器樂的合奏形式,也并未將此形式推廣傳承。《薩拉洛》以新的形式展現在第六屆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上,并榮獲器樂類專業組一等獎。這是我國第一次將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曲搬上舞臺,也是我國至今一首絕無僅有的一首原生態彝族器樂合奏曲。
1 《薩拉洛》曲目介紹
1.1 《薩拉洛》創作手法
《薩拉洛》此曲為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器樂教研室主任楊昭老師在2010年所創作,曲名為彝語的漢譯,意為少女換裙的儀式,代表當地彝族少女在儀式后成年了,能夠獨立自主的生活,也標志著彝族少女的黃金時代的到來,該音樂將多種彝族器樂相融合,這是楊昭老師針對當前我過音樂史在彝族器樂合奏這一方面的空缺,多次深入大小涼山探訪當地的彝族同胞并學習他們的音樂包括一些器樂的制作,是不斷思索和研究之后的辛苦結晶。本首原生態器樂合奏曲十分貼近彝族本民族的生活風格。本曲加入了舞蹈、表演、是邊舞邊演奏,增添了畫面感。以往沒有完全是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曲,而此曲打破了傳統,創造了新的演奏形式,傳承并發展了寶貴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薩拉洛》引子以巴烏主奏,月琴、口弦、葫蘆笙運用帶有彝族風格的和聲作為鋪墊,描繪出了四川大小涼山高低起伏的山谷,小河淌水幽靜秀麗的景色。扮演彝族的畢摩用彝語念主持詞,來主持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以及對她們幸福生活祝福。第一段是四個彝族的阿米子(彝族未婚女性)彈奏著口弦慢慢的出來,用她們天真浪漫、活潑可愛的舞蹈表現出現在生活的幸福美滿,邀請大家來參加她們盛大的成年禮。其中月琴、葫蘆笙作為伴奏,口弦為主旋律,羊皮鼓為其打節奏。接著是四個月琴出來彈奏,只有口弦伴奏,若隱若現,月琴分為兩個聲部進行合奏,聲音輕快明亮,旋律動聽。之后畢摩敲著羊皮鼓主持者儀式的正式開始,節奏加快。月琴首先出來,緊接著是馬布,表現的情景是成年的彝族姑娘為這些阿米子慶賀。第二段是典型三拍子舞曲節奏,巴烏先進行獨奏,柔美動聽,巴烏過后是口弦進行獨奏,之后是馬布,分別像大家展示器樂的風格,也表示每一種樂器代表著不同的風格人物,向阿米子們說著祝福的吉祥話。第三段由羊皮鼓的歡快節奏加上多種彝族器樂的合奏將樂曲推向最高潮,演奏出歡樂的旋律,全體在歡快祥和的氣氛中完滿結束全曲。
1.2 曲中樂器簡介
口弦:口弦是彝族當地最普及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樂器之一,口弦并沒有固定的節奏或曲牌,即興的演奏方法為主,彝族的口弦分為竹質和銅質。它們由各不同數量的簧片構成的。演奏時,將簧片打開排成扇形,左手拿著底端放在唇間,右手負責撥彈,以口、唇、舌型的不斷改變,發出音色和音高也不同。每一片簧片還能發出一系列的泛音,帶來豐富多變的音色變化。
月琴:“月琴”也是是彝族人民最喜愛,最有代表性的樂器。琴頸和面板上裝有竹制的品。彝族的月琴,音箱分為扁平正圓形或八角形的形狀,有二、三、四根弦不等,以骨頭、牛角或撥片彈奏。改革后的月琴品位增至24個,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用金屬弦或尼龍纏弦,月琴曲調豐富多彩,手法變化多樣,樂曲結構獨具民族特色。
馬布:是彝族獨有的一種簧片樂器。馬布的結構和外觀均與小嗩吶相似,但管用竹管制成,哨子也不是雙簧而是單簧。演奏時,手指高快的彈動音孔,可以演奏出高八度的泛音。民間一些熟練的演奏者,還通過用牙齒緊壓簧片以縮短它的有效振動部分,使它再增高幾個音,把音域進一步擴大到十二度或十四度,從而滿足了一般演奏的需要。
巴烏:為銅管樂器,是彝族的吹奏樂器,雖然外形與竹笛有類似,但是在吹口處置一簧片,演奏的時候橫吹上端,發出聲音,巴烏一般發出的聲音較小,也沒有竹笛那么明亮,但是音色相對來說比較低沉柔美,一般常用的音域不超過八度,但是它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通過人們不斷地改進,現在的巴烏已經可以吹奏出滑音、打音、顫音等技巧。
葫蘆笙:彝漢同稱, 具有獨特的和聲和音型。它的構造與其它民族的笙差不多,雖然只有五根音管, 卻能奏出十個音。如果緩開緩團還能演奏滑音, 輕微連續抹動便產生頗音效果。葫蘆笙在吹奏旋律時, 還有一個以調式主音或五度輔助音用鮮明的節奏或者長音伴奏的持續音聲部, 有時也出現三個音的和弦。
羊皮鼓:是一種具有神秘且具有宗教色彩打擊樂器,給人一種對天呼喚的感覺。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圓形鼓面的鈴鼓,另一種是扇子形狀的鈴鼓,鼓框和鼓柄為鐵制,抓柄端有一裝飾環圈,圈內串以數個鈴鐺。兩種形制鼓面均蒙羊皮,各鼓音高低不一,鼓錘為竹制,敲擊的一端略微呈弓形。羊皮鼓的打法和鼓點的節奏變化豐富。
1.3《薩拉洛》舞臺化、表演化、舞蹈化
《薩拉洛》是我國至今為止第一首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曲,我們把它搬上了舞臺,展示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通過這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來了解彝族的文化,少數民族地域的音樂特點,可以更好地傳承,發展。也讓大家知道彝族這一新穎演奏方式的提出可以給人們在演奏器樂中更多的想象與發展,編奏出更多不同形式的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曲。《薩拉洛》的創作將彝族多種原生態樂器,以多聲部的心事加以合奏,并舞臺化、表演化、舞蹈化。給今后的彝族原生態器樂發展提供一條創新的道路,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2 對彝族原生態器樂的拓展
彝族的民間器樂的發展是比較完善的,彝族人民是酷愛其民間器樂的。民間器樂已成為彝族人民文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彝族民間器樂因為自身的限制性,所以多以獨奏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我們可以通過加入彝族文化元素,改變器樂的形態,將來可以將馬布的音域繼續拓寬或是將口弦變為多片,加強音域充當低音色彩樂器等等。使得彝族音樂器樂更加豐富多彩,耐人尋味。注重讓大眾能夠接受當代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音樂.使曲調扎根于文化的沃土,讓器樂合奏曲染時代的特色。放眼未來,彝族音樂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重新認識到中國彝族民間音樂作為創作源泉的重要意義并深入挖掘其特有的審美價值。要在彝族原生態器樂合奏素材上深入開掘,發揮其強烈的民族個性,同時充分運用現代作曲手法.來進行彝族音樂的創作。另外,還要更多的從彝族歌舞、民歌中尋找創作素材。
參考文獻
1趙元孫 和華. 小涼山彝族民間器樂.[J]. 民族民間音樂.2007.2
2蘇靜.繼承和發展甘孜彝族民間器樂的思考.[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2卷第2期. 2003.6
3曾令士.涼山彝族民間器樂研究.[M]. 四川音樂學院音研所.1988 .8
4陳岳琴. 彝族音樂構成體系的綜述. [J].音舞百家
5魯雪. 口弦. [J].涼山大學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