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
摘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所追求的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說,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性 主體性 自主探究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對話為內容的課堂教學內容,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提高課堂有效性呢?
一、關注學生知識儲備,實現備學生與備教材的完美結合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布魯姆的研究也表明: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指導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且根據學生的已知,做好必要的課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對學生的課后輔導較多,對學生課前了解并不細致。雖然在備課時一再強調要備學生、備教學內容,但具體到每個學科、每節課的時候,往往就忽略了。我們習慣從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自己的認知方式出發,來假設學生的學習和認知。因此,只有把教學設計的重點適當偏向對學生學習起點的了解,真正做到“備學生”,課堂教學的效率才可能提高。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們可以創設情境,播放“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的開幕式,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進一步加深對相關時間的認知并增強國家榮譽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在日歷上圈出幾個重大節日和自己父母的生日,不僅加深鞏固了學生的所學知識,還喚醒了他們對父母的關愛。學生通過豐富的視覺、聽覺感知,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抽象概念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二、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點燃學習欲望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先決條件。課前教師如能創設出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情境,點燃他們探索的欲望,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就會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培養他們的思維,我們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改變了例題情境的呈現方式,以參觀“世博會”為背景,設計的例題都是與參觀世博會有關,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海寶寶”作為獎勵。這樣一來,新鮮的話題刺激了學生,調動了他們的嘗試欲望和學習興趣,發掘了他們的潛力,為他們展示自我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三、提供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經歷學習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改變過去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使他們樂于與同學交流、合作,開拓思路,主動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在學生對多個物體平均分初步感知后,我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由于每個小組分的實物不同、個數不同,所以得出的分數也不盡相同。在組內交流后,又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觀察思考,最后歸納總結出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經歷學習的過程。
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中,教師要審時度勢,預察過程,把握進程,在關鍵地方、關鍵問題、關鍵時候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參與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維、自主發展,成為數學學習的真正主人。
四、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應用過程
現代教學論主張:學生學習數學,是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動手操作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猜測和發現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身邊尋找數學,在對一個個數學信息的處理中,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愛上數學、愛學數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不僅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有利于學生逐步獲得數學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例如,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后,我們可以設計實踐活動“量一量,算一算”:1.讓學生測量學校圓形花壇的占地面積;2.為露露飲料設計包裝箱,將自己的設計與產品的實際包裝相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差別,想想為什么?這節數學課使學生們學會用數學的視角觀察生活、解讀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他們收獲的不只是對圓面積和周長公式的鞏固和應用,還知道了如何根據具體問題,選擇合理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是全面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樂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體驗課堂、享受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我們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