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曾展林(1969-),男,廣東省輕工職業技術學校講師。
摘 要: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礎,體育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培養終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學生通過學習與掌握系統的體育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鍛煉身體的原理與方法,既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又可以達到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
關鍵詞:學校體育;終身體育;重要性;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120-02
一、學校體育對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作用
1.終身體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
如果我們把人生中的身體鍛煉活動分成若干個環節的話,那么學校體育在終身體育整體中,剛好處在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中間環節。無論學生在進入學校時的體質狀況如何,當他走出學校時,理應達到豐富知識和強壯體魄的完美結合,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如果在這個關鍵階段,施以科學的體育方法,就能促進他們的身體素質向正常的方向發展,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體質基礎。在學校期間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統體育教育時間最長、最有時間保證的階段。學校體育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培養的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與其他體力勞動者相比,他們更需要體育,更應成為終身體育的對象。 因此,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揮其所具有的多種功能,使其在終身體育中承擔更多更重要的責任和作用。
2.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
終身體育是當代體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國情和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傳授體育知識,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成為德才兼備、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接班人。
首先,學校是貫徹終身體育的中間環節,對終身體育的實施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其次,體育可以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毅力、自信心、自制力。
第三,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國民體育的基礎和核心,主要任務是要加強體育意識的培養。 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有助于將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效地銜接起來,使學生在走向社會時,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健康身體,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和生活。
二、學校體育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學校體育要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在校學習的學主正處在身心發育發展的關鍵時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施以良好的體育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正常發展,增進學生的健康,增強學生的體質,這既有利于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成長,使之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也可以為學生走上社會后的學習、工作和從事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體質基礎。
其次,學校體育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學校體育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體育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通過學生學習與掌握系統的體育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鍛煉身體的原理與方法,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三、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途徑
1.加強對學生體育意識與健康知識的傳播
學習和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和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理論知識,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的基礎。 由于長期以來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始終未真正確立,終身體育與健康教育并沒有落到實處,學生普遍存在著缺乏體育與健康知識、鍛煉方法單一、體育鍛煉興趣不大、體育行為習慣不穩定等方面的問題。 因此,在體育課上加強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體育知識水平,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形成是很關健的。
體育意識不是短時間就能形成的,而是靠長期的、不間斷的努力才能最終達到這個目標。
·教學教法·學校體育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2.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
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的培養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只有充分地把學生的內在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形成體育意識和終身鍛煉的能力。 而自覺性和主動性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動機是人們學習和鍛煉的內部動力,是個體行動的心理活動的傾向。 只有當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內容或過程有了興趣,才能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
目前各學校已經根據教育部對體育教學的新目標和新任務進行了改革,即由原來的體育課改為體育健康課程。 同時,上課時要突出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提高體育意識和讓學生掌握2~3項自身熱愛、終身鍛煉的運動技能,使其養成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獲得愉悅和快樂的感受,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體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樂趣,從而使他們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3.對學生實施個性化培養
實施個性化培養,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優勢體育項目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途徑。個性教育是著眼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而實現的教育,它針對人的個性差異通過一定的訓練和培養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校是學生施展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的最好場所,如果學校的一切活動統得過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勢必會使他們產生厭倦集體的情緒,影響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以往一些基礎差的學生由于一時跟不上教學進度,對體育產生消極思想,體育俱樂部活動課可幫助他們提高技術,重新喚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滿足其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在這種平等自主的教學過程中最終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
4.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
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充分發揮體育宣傳的導向作用,首先要端正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正確地區分健身運動、競技運動與培養冠軍的關系,深刻地理解學校體育對培養現代化的人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其次要在”參與”二字上多做文章,引導學生直接參與體育鍛煉,學校體育的根本價值在于實踐,唯有實踐學生才能嘗到甜頭,加深體育情感。
5.在體育教育中強化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在歐洲許多國家是沒有體育課的,歐洲從小學到中學以及到大學等各類學校,都有許多很好的體育場館為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工開放(有償的) ,以俱樂部形式來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或體育健康課程,是基于中國學校和公共場所所能提供給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太少,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等問題而設立的。 如果不在各類學校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或體育健康課程的活動,勢必會造成許多學生沒有鍛煉的場所,而被迫放棄體育鍛煉。
另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加之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富裕,故要學生花錢去進行體育鍛煉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體育教育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個性發展必須以一定的個性指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我體育意識,使他們意識到建立自己特有的與體育的聯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與體育教育的穩定關系,而且能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在自我健康的維護和提升的目標指導下,通過體育獲得健康的行為、健美的體魄、充沛的精力。
同時,把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加強交流,吸引企業投資,更新體育設備,創造優良的體育環境。另外,在保證增強體質這條主線教育目標的同時,培養教師自身素質,既要掌握一定東、西方體育知識、技能,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生理學等基礎知識,同時還應具備多方面教學能力,以適應體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縱艷芳.淺淡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四川體育科學, 2004(1).
[2]肖鋒,蔡冬梅.論高校終身體育的教學模式[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
[3]白晉湘.論中國民族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突與互補[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3(3).
責任編輯 陳春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