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英
摘 要: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得到了迅速擴展、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愈加普及的背景下,由于家庭經濟貧困、個人心理生理問題以及在學業上的困難等原因,高校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大學生的數量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調查發現,絕大多數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理想。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教育對策要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原則。
關鍵詞:弱勢群體;高等學校;貧困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56-02
一、研究背景及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高等教育的規模得到了迅速擴展,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愈加普及。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但另一方面,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異化現象的出現,人們對教育目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由于家庭經濟貧困、個人心理生理問題以及在學業上的困難等原因,高校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大學生的數量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將近10%上升為目前的25%以上,且還在繼續上升[1]。弱勢群體是一個是社會學領域內的一個專業術語,從社會結構分層維度描述社會,它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弱勢群體關系到社會的不平等問題,并且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歷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說,尤其是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建設者,擔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作為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存在,不僅對于他們自己來說,是一個悲劇,而且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關于大學生弱勢群體這個概念的論述非常多,有學者提出,大學生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出身于不利的社會階層而受到文化剝奪,在學校場域中師生的互動產生障礙,使自己處于被貶損、被排斥的邊緣處境的學生個體的集合[2];另有學者認為,高校弱勢群體指的是在高等院校學生中經濟、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因各種原因而達不到維持其順利完成學業,培養全面素質的基本水平的群體,這一群體必須依靠外界的施援方能改變弱勢地位[3]。
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來自城鄉貧困家庭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以及農村中的“留守兒童”。依據形成的多種因素,大學生弱勢群體可分為:心理類、學習類、經濟類和生理類等弱勢群體。研究表明,經濟類弱勢群體所占比例較大。大學生弱勢群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缺乏求知欲,意志力弱。學習弱勢的學生不是由于他們理解力差或者頭腦遲鈍,而是經常表現在求知欲的缺乏,這是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的一個重要特點;(2)心理脆弱,人格缺陷。由于經濟上的重負,造成了這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貧困,從而導致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脆弱、人格缺陷等特點;(3)自我評價低。調查數據顯示,43.7%學生反映老師對于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態度是經常批評偶爾鼓勵,還有8.1%的學生認為老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從不批評或者鼓勵[4],這是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產生“自我評價低”的主要原因。
關于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的形成,一般認為主要有社會、家庭和個人等三個方面的因素。(1)社會方面。“一切向錢看”的負面影響,使人際關系變得冷漠和勢利,加劇了人們對物質利益、金錢的渴望。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青睞“金錢”,這些對于大學生弱勢群體來說,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因素。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平衡的心態很快形成,甚至發展成反社會的偏執人格。(2)家庭方面。由于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來自城鄉貧困家庭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以及農村中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文化層次較低,整日忙于生計,相對來說,處于社會的底層,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也缺乏給孩子良好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歧視和冷遇體驗的加深,讓他們的心理問題更趨嚴重。(3)個體方面。生活的困難、學業的失敗、經濟的貧困以及生理的缺陷,讓大學生弱勢群體內心的壓力相當大;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自我評價偏低,自我認同的偏差往往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難以正確認知自身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時,因而產生了各種心理的問題。
二、一項經驗研究:對463份調查數據的分析
作為一項經驗研究,本文分析使用的數據來自2013年5月對廣州地區若干所高校學生關于大學生弱勢群體問題所做的抽樣調查。調查樣本按照多階段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問卷485份,有效問卷為463份,所占比例分別為97.0%、92.6%。在463份有效調查樣本中,男性占61.8%,女性占38.2%,一年級占30.8%,二年級占26.9%,三年級占22.6%,四年級占19.6%。學生生源來自大城市的占8.3%,中等城市占18.4%,小城鎮占35.9%,農村占40.8%;獨生子女占58.4%,非獨生子女占41.5%。本次問卷調查包括的自變量主要有:性別、年齡情況、年級、學生生源以及學生父母親等幾個因素。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63.5%)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家庭經濟情況不是很理想。因此,他們在求學過程中要承受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他們在學校里,一般都會做一些兼職性的工作,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時間,從而逐步成為學習上的弱勢群體。通過問卷調查發現,38.3%的學生主要困擾源來自學習,成為目前困擾大學生的一個最大因素。通過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出現自我評價偏低的現象,出現自卑心理、自我否定心理,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等諸方面都帶來不良的影響。調查數據顯示,在大學生當中,只有6.6%的大學生經常公開發言,17.8%的大學生從不公開發言,有25.6%的大學生經常處于焦慮狀態,只有7.5%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表示樂觀。這些都表明當前大學生的諸多弱勢現象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必須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
三、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教育對策
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出現有著其深刻的社會時代背景,它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出現,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因此,必須要從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從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觀念入手,充分認識到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把實現教育公平,創造平等、和諧的育人環境與解決好高校中學生中弱勢群體問題有機結合起來。研究顯示,人際關系所處的環境對一個人的生活、情緒、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校園人際環境對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產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要解決好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問題,高校要進一步貫徹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的要求,建立健全學校的健康教育體系,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前提下,在關注全體學生的同時,要盡可能地把情感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幫助的學生傾斜,多接觸他們,在生活上給予他們資助和關心,在學習上多鼓勵和幫助,除了物質上的,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
2.努力提高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主要的做法有:(1)一是積極創設勤工助學崗位,增加貧困生的自信心。經濟弱勢群體者的最大特點表現為自卑、自尊兩者兼有,有一部分學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饋贈,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在高等學校,解決經濟弱勢群體生活困難的主要辦法是開展勤工助學。讓他們在既能保證學生的安全、又無須社會經驗的崗位上自食其力,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獲得了經濟收入。(2)要進一步完善對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的由“獎”、“貸”、“助”、“補”、“免”和貧困新生入學的綠色通道等助學體系,爭取社會資助金,為這些學生設立一定校內外的勤工儉學崗位,多讓他們鍛煉。這些對提高高校學生中弱勢群體中的經濟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有非常好的作用,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方法。(3)通過助學貸款、設立勤工助學基金和減免學雜費、社會捐助等方式,特別是讓那些有愛心人士,根據他們自己能力和財力的大小,為高校學生弱勢群體排憂解難。
3.加強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自身修養和自身能力。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教育對策要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原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諦和核心。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國也一句俗語,叫作“自助者天助”。調查結果顯示,弱勢群體的大學生的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不善于爭取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與此同時,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理解。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者要想走出目前的各種困境,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和不斷提高。因此,大學生弱勢群體應加強自身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等的學習,以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內在修養和學習生活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還要塑造自強、自尊、自愛的人生品格,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學校、家庭、社會和個人形成合力。解決高校學生弱勢群體問題是一個涉及政府、社會、高校、家庭等多個方面的復雜問題,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家、社會、高校、家庭應采取積極的措施,解決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因此,第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加強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第二,家長是積極的教育資源,家長與學校的積極合作,加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培養在孩子教育中的合作伙伴關系,不僅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更有助于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一般來說,在孩子的教育中,高水平的家長參與會導致高水平的學業成績。”[5]第三,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弱勢群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個體需求與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聯系起來,坦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困難,真正做到“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參考文獻:
[1]蔡辰梅,劉剛.論教育放棄與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問題的微觀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1(3).
[2]王桂萍.學生弱勢群體的成因分析及對策——一種社會學的解讀[J].內蒙古教育,2009(9).
[3]李宏峰.高校學生弱勢群體激勵政策支持體系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
[4]徐燕如.論學習型學生弱勢群體的幸福教肓[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2.
[5]Neal A.Glasgow,Cathy D.Hicks.成功教師全攻略[M].梁麗娜,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