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博
摘 要:目前我國的數學教學比較注重學生形式化演繹思維的訓練,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思想體系、文化內涵的認識。本文就數學史對數學教學的多方面作用進行了研究,對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堅強意志、增強愛國精神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教學;作用
數學史是對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起源與發展的研究,以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和一般文化聯系的一門科學。對于揭示數學知識的現實來源和應用、對于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對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對于揭示數學在文化史和科學進步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學史,已成為當前推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舉措。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下面就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具體的作用做如下討論:
1 數學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目前大多數的數學教學仍以枯燥無味的公式記憶和習題演練為主,這使得很多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而將數學史運用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也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講等比例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古代印度國王懸賞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這樣就會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積極的探索。
2 數學史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由于教材受“編排”、“教材特點”等限制,教材的語言十分簡潔,而且為了保持知識的系統性,把教學內容按定義、定理、證明、推論、例題的順序編排,缺乏數學思維方式。同時對數學知識的內涵,以及相應知識的創造過程介紹也偏少.雖然這樣可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但是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數學知識就是先有定義,后總結出性質、定理,再得出解決問題的錯誤思維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識,大多教育者將知識系統化.然而系統化的知識無法讓學生了解到知識是經過問題、猜想、論證、檢驗、完善,一步步成熟起來的.數學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探索研究的習慣,去發現和認識問題從產生到解決的過程中,創造了什么?實質性的進步是什么?通過對這種創造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活的、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學習數學史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 數學史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
數學知識復雜性、邏輯性較強,有些學生學習時常遇到難題,意志薄弱者往往不去認真鉆研,要么請教別人,要么翻看答案。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通過對數學史的學習,體會古今中外著名數學家探索研究問題的艱辛歷程,了解數學家大膽創新、百折不撓的求索過程,學習數學家鍥而不舍、堅韌不撥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為將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貢獻社會打下結實的基礎。
4 數學史可以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的數學史是最長的國家,既創造了奪目的文化,又造就了自身不屈不擾、奮發向上的優良品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直到明代中葉以前,在數學的許多分支領域里,中國一直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而中國數學的偉大貢獻就是當今進行愛國教育的絕好教材,如南北朝的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第七位,宋代數學家楊輝揭示了二項式展開式系數的規律,比法國數學家早四百多年。近代的徐光啟、李善蘭及當代的華羅庚、陳景潤,在他們所研究的領域中對數學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代數學家的那種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高尚品德,是激勵我們振興中華民族的動力源泉.學習數學史,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明白中國近代數學落后的原因,清楚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現狀以及與發達國家數學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民族科學。
總之,數學史對數學教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數學史一直以來被忽視,除教材受限外,教師意識淡薄是主要原因。作為21世紀的教師們應盡早學習、研究數學史,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將數學史與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的了解數學、學好數學、掌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