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淑蘋 董淑紅
要: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教授曾指出:教育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要實現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果課程不改革,就都很難落實。課程改革始終是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核心。目前,各所職業院校一體化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筆者也在一體化課程改革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下面就這個課題談一下自己的嘗試,希望能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關鍵詞:一體化;課程改革;電子技術
筆者從教十多年來,每個學年都要擔任《電子技術》這門專業課的教學工作。期間,在教學環節設置和課堂組織上也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嘗試,現結合本學期擔任的四年機電一體化1301班的《電子技術》這門課的教學工作,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1 學情分析
這個班的學生是初中起點的學生,年齡小,都是15、16歲的年紀,活潑好動,理論基礎差、邏輯思維能力差,但動手能力強,好奇心強,樂于接受新事物。針對這個班的學生特點,學期初,筆者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以及勇于發現、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加深對生活的感悟,使其逐漸認識到“學習=工作、學習=生活”。期間穿插理論知識的學習目標。
2 打破傳統授課模式,設立小組教學
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本門課程的教學特點,筆者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全班39名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并選出組長。六名組長采用抽簽的方式決定自己小組組別。組長產生后,先讓他們按抽簽的順序依次挑選出團隊中的三名主力隊員,這樣團隊的核心由此產生,剩下的15名學生自己來抽簽決定進入哪個組,最終確定每個小組的成員構成。當然這樣分組方式肯定會在這15名學生中心理產生心理沖擊。于是接下來筆者引用了一個管理學中很著名的“木桶理論”對他們進行團隊教育。在一個團隊里,決定這個團隊戰斗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后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決定了這個團隊的戰斗力,影響了這個團隊的綜合實力。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讓短板達到長板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充分體現團隊精神。慢慢地學生都理解了團隊建設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心理波動也慢慢消除。接下來我制定出考核辦法,每個團隊成員的得分是由團隊所有成員的平均分決定的。并且在接下來各個環節的考核中,各小組之間是競爭關系,各個小組的得分按完成工作的速度、質量排名,從高到低依次按7、5、4、3、2、1的分值附分。這樣一來各個小組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即便是團隊中的個別學生有偷懶懈怠的狀況出現,不等老師去提醒,團隊的組長或其他成員也會主動去提醒督促,整個課堂氣氛就這樣給帶動起來了。
3 以任務為載體,打破傳統知識體系,重構知識,解決技能和知識整合的難題
姜大源教授曾經指出:以任務為載體,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是重構知識,絕對不是消滅知識、不要知識。解構的關鍵在于如何在學科體系中去提取適度夠用的知識,并與工作過程進行整合。
對這一觀點,筆者很認同。的確,以往的《電子技術》課程總是按先《模擬電子電路》,后《數字電子電路》的順序逐一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感覺挺枯燥,學起來也無趣,很難提起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在這次一體化改革中,筆者嘗試了一種新的模式。選用了兩本教材當學材,一本側重于理論,一本側重于實踐。然后打破原來的知識體系,通過對電子技術課程進行典型工作任務的提煉,確定了認識電子電路、大功率USB電源制作、OTL分立元件功放制作、矩形波型號發生器制作、3人搶答器的制作、數顯計數器的制作6個學習任務和6位數字鐘設計制作1個綜合學習任務,共計7個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都編寫了相應的工作頁。工作頁在編寫的時候考慮到課程特點,決定將工作頁內容偏向學材方向,引導學生學習,配合學材完成教學。按照學科特點,工作頁共分為六個學習活動,分別是任務導入、任務分析、列寫方案、實施任務、任務驗收和總結評價。
4 具體任務開展時,教師在多種角色中靈活轉換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按工作頁的設置,先提出任務,此時老師充當的是老板的角色。各個小組獲得任務書后,根據任務書的要求,提出問題,由老師負責解釋答疑。然后每個團隊進行任務分析,列出方案,之后開始任務實施。每個小組先根據任務要求畫出電路組成框圖,之后再畫出電路原理圖。期間遇到不懂的知識,由組長提出,此時老師充當技術支持的角色,負責講解。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再去聽理論知識講解,會聽得更用心,更投入,理解也更深入。電路原理圖出來后上電腦仿真,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直到仿真成功。之后進入任務實施階段,先根據電路原理圖,確定元件種類、數量,領取所需要的元器件,此時老師就變成了倉庫管理員的角色。組長要填寫領料單。學生拿到元器件后要進行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確認規格以及質量好壞。之后根據電路原理圖,結合電路板和元件尺寸,畫出焊接草圖。焊接之前教師再次恢復教師的角色,引導學生學習用到的焊接工藝。做完這些后,就可以進入電路板焊接階段了。此時教師充當現場督導的角色。電路板焊完后,經老師檢查后通電測試,有些板子能一次成功,有些則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老師又充當了醫生的角色,根據出現的現象,提出問題可能出現的部位,引導學生利用儀器儀表查找故障所在,之后再通電測試,直至問題全部解決。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隨時充當考官的角色,不定時分項目對各個小組進行考核,并現場打分,打分要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適時地營造點競爭氣氛,促進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最大程度的發揮。
當各個小組的任務都完成后,就進入總結評價階段。這時各個團隊各顯其能,制作海報或PPT,現場向大家展示作業成果。此時教師轉變為項目驗收方,驗收由三方完成。小組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并按2:3:5的比例打出成績。最后結合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的各個小項目的得分,最終確定小組每個成員的在該課題上的成績。
5 總結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電子技術》的課改工作已全部結束。與以往授課模式相比,成績還是很顯著的。
首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表現在在電路板焊接時一個個熱情高漲,為了完成一塊電路版,整整一上午四節課都不愿意停下來休息一下,電路板的成功率也很高。
其次,教師和學生心里的距離拉近了。課改班每周16節課,基本上和學生天天見面。課下學生會主動跑過來幫我拿東西,取儀表,課余時間學生也愿意找我聊這聊那。而且他會因為對老師的親近而會喜歡上老師教的這門課。
第三,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很自然地就分成了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能創做”,第二梯隊是“能學做”, 第三梯隊是“能跟做”,第四梯隊是“就不做”。對于不同梯隊的學生,自然要求也不同,決不能一視同仁,而是刻意營造一種“梯田式”的教學效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每個梯隊的學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能或多或少地往前一梯隊邁步。
第四,課改中的基本思路是將理論知識打亂后再穿插到了每個任務中,于是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不系統,這也是所有課改課程面臨的難題。
目前,電氣工程系的課改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進行中,總結經驗,不斷創新,讓我們的課改工作進行地更好。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世界職教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