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珊
摘 要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落實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公正的重要舉措,2012年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已經進入驗收階段,這種階段性的督導評估不僅僅是為了認定和表彰,更重要的是了解現狀并為將來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依據,而想要通過督導評估工作獲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真實現狀,那么督導評估本身必須是合理,有效的。據此,分析A省在此次督導評估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對A省接下來的督導評估工作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在上世紀末,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的,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保障適齡兒童由“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轉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差距問題逐漸凸現出來,成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家長擇校、學校亂收費等熱點難點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更好的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成為新時期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在2010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一、義務教育均衡的內涵和基本目標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
1.從受教育者的權利
最低層次必須為受教育者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這也是義務教育均衡旨在解決擇校問題的目標之一;最高層次是使每個受教育者達到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衡,這是從教育的結果的角度來看的。即義務教育均衡不僅僅是要平等地為每個適齡兒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還要盡力保證我們提供的教育能夠使每個適齡兒童少年在義務教育結束后能夠擁有相對平等的個人發展空間。
2.從社會公平的角度
義務教育均衡包括推進學校間、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均衡。推進區域內學校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異、整體提升教育質量的全過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全過程;推進區域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將伴隨著解決區域經濟社會不平衡問題,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過程。
3.從教育資源配置的角度
義務教育均衡首先意味著全國每所中小學都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的辦學條件標準,這是教育資源配置所必須要保障和提供的。其次義務教育均衡并不意味著教育資源的絕對平均分配,而是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自身的發展情況配置相對平均的教育資源。但這種相對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即不同區域和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水平必須控制在一定的差異系數內。
另外,在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目標是:“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準,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班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消除‘大班額現象,率先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域內學校之間差距明顯縮小。到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65%;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而為了實現這一基本目標,近年來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教育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2013年教育部與北京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在省級層面上進一步強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以及2012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均衡發展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都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在全國各地的穩步發展。
二、A省在“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1.部分督導評估指標無法量化,缺乏有效的評估依據
根據《暫行辦法》,接受此次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的單位,必須滿足其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本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的條件。也就是說省級單位對申報“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縣級單位的督導評估工作分為兩部分:其一考察該縣義務教育學校是否達到本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其二根據《暫行辦法》的相關要求評定該縣是否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根據A省下發的關于印發《A省申報“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A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主要由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以及31項評定要點組成,根據規定只要有3項及以上評定要點為不合格,則該校將評定為不合格,而該校所在的縣也將不能參與此次“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評定。通過分析可以發現A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的前5個部分屬于可量化,通過實地抽查便能一目了然的指標,而第六項一級指標“管理與質量”分為3個二級指標和7項評定要點,均屬于軟性指標即很難量化,并且學校容易弄虛作假蒙混過關的指標。如“公辦義務教育擇校現象得到基本遏制,學校均衡編班,沒有分重點班、快慢班、特長班、實驗班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執行1小時‘陽光體育活動,校園文化富有特色,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多彩”等等。這類指標無法量化,而在評估時又缺乏相關的考核依據,學校完全可以在評估期間臨時抱佛腳,評估過后又“打回原形”。
2.校際間均衡指標缺乏效度
此次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八項均衡指標中有五項反映的是學校的硬件設施,有三項反映的是教師的情況分別是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其中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這一項對A省這樣的教育先進省份來說并不具備考核意義,當前A省各中小學對教師的學歷要求基本上至少是本科學歷并且有逐步向研究生學歷發展的趨勢,因此A省幾乎所有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都是高于規定學歷的,由此得出“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這項指標對A省并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