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熱情,有熱情才會有快樂,有快樂才能找到感覺,有感覺才能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小心地呵護它,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讓它成為學生一生中閃耀的光彩。
關鍵詞:興趣;培養;超越自我;讀書
“學習是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語言為中介相互交流,主動地、有意識地以個體經驗的形式掌握個體和社會經驗的過程。”這是一種內因和外因相輔相成的過程,但內因起主要作用。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學習的責任感不強烈,如果對學習不感興趣,那是很難學好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意識地學到有意識地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最后積極學習,樂于學習,乃至培養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我認為可以試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不要讓任務成為學生學習的“緊箍咒”
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都很迫切,覺得孩子如果沒有抓住一切時間學習,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忍不住要干點兒“拔苗助長”的蠢事。比如,帶孩子出去旅游吧,孩子本來是興致勃勃的,家長的一句“好好觀察,回來寫一篇作文”就如兜頭的一盆涼水,讓學生頓時就興味索然:我本來是要去領略一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或者是要去科技館長長見識,或者只是去游樂園好好地玩一下,為什么還要布置作業呀?還不如不去得了!甚至要懷疑家長的動機:你們這哪是帶我去旅游啊,還不就為了寫作文?由這樣的情緒支配著,好好的旅游就成了一件苦差事,失望的眼睛自然是看不到美麗的。回家來叫他寫作文,怎么寫得出來?迫于壓力,不免就要胡編亂造,以求過關。這種“閉門造車”的痛苦家長往往還不能理解,一看作文不如預期的理想,對孩子不免又要橫加指責。這樣的事情有過幾次,還想讓孩子對作文興味盎然?簡直就是癡人說夢!那么外出旅游這樣好的作文素材就要放棄了嗎?就不能讓孩子寫一寫嗎?也不是,關鍵是要掌握方法。比如,在瀏覽時注意和孩子一起觀察討論,讓他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回家后聊天一般和他一起回味,再讓他寫下來,就顯得順理成章;在檢查他的作文時再挑優點使勁表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慢慢的,他就不會對作文畏之如虎了。
二、和學生一起看書,培養閱讀習慣
讀書的重要性人盡皆知,每個學生都能背出幾句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可是真正要把讀書落到實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世界上,猶太人是最愛讀書的,他們的人均年閱讀量是66本書,而我們國家,是可憐的3.5本。“事實已經說明,如果一個孩子受教豐厚的知識,對他接受課本專業知識就會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對一個孩子只是一味灌輸課本專業知識,他往往會因為心智的單一幼稚受到理解上的極大局限,或者難以消化,或者呆板,或者反感抵觸,或者僅僅成為考試的機器。”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對于學生是多么的重要。語文是一個積累的科目,閱讀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在不讀書的大環境中要讓孩子讀書,我只有從自己做起。我們學校有一個自習時間,是中午1:00到2:00,這真是培養孩子讀書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學生一年級時,他們識字量有限,閱讀相對吃力,于是我就天天給他們讀故事。后來他們認的字漸漸多了,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我就不再讀完整的故事了,讓他們帶著好奇自己去磕磕巴巴地尋找結果。以后逐步放手,讓他們自己讀書,我就從一個讀故事的角色蛻化為和他們一樣的安靜的閱讀者。在每天的讀書時間里,和學生一起沉迷在自己的書中世界。小心呵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對閱讀始終保持著熱情,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而他們也會受益匪淺。
三、看重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沒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別人,我很重要……”畢淑敏的話發人深省,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樹立他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是每一位老師和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扶或少扶,否則問題越來越多,差距越來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薛瑞萍老師說的“扶”給我們指出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大方向,但具體方法還得靠自己摸索。經驗告訴我,“示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以前學生看到有不認識的字,第一反應總是來問老師。一開始我是每問必答,學生就老來問。這可不行,并不是不能問,只是如果只停留在問的階段,那就不能解決問題。后來我有時就說不認識,讓他們自己去查字典。慢慢的,學生就不來問字了,因為他們知道能怎么找到答案,學生的課外識字量也大大增加,意外的收獲是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突飛猛進。后來我把“示弱”延伸到別的地方,同樣行之有效。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并且通過努力也確實能夠解決,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一直不滅。這自信也會帶給他們全身心的快樂,因而會渴望更多地投入學習。良性循環一旦形成,不斷地自我超越就有了可能。
四、提升自身素質,用魅力吸引學生
我在2004年有幸聽過薛瑞萍老師的一次講座,她的諸多教育觀點和教育理念真是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其中有一句話最讓我刻骨銘心:“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對學生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從那時開始,這句話成了我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要想達到這一理想境界,唯一的途徑只有讀書。“我以為,當老師忙到沒有時間讀書思考的時候,教育的源泉也就徹底枯竭了。”為了讓自己的思維一直有火花閃現,我規定每天至少看兩個小時的書。有了書的支撐,我在課堂上雖然不能時時妙語如珠、舌綻蓮花,但詞不達意的苦惱漸漸少了,學生的注意力漸漸就集中了。如果學生因為喜歡我的課而愛上語文,這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這也更成了我每天堅持學習的動力。一個老師,如果允許自己是一杯寡淡的白水,又怎么能要求學生熱愛學習、積極上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熱情,有熱情才會有快樂,有快樂才能找到感覺,有感覺才能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小心地呵護它,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讓它成為學生一生中閃耀的光彩。
參考文獻:
池莉.來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08.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石門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