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明
摘 要:新一輪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當中,在這股課改大潮的推動和影響下,應該說一線教師無論是處理教材手段,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在隨之不斷地更新和改進。
關鍵詞:思考;冷場;語文;課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熱烈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直是大多數一線教師所追求和信奉的,它似乎已經成為了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學習的標志,更是成了對一節“好課”衡量和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筆者在近兩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以下三種不良傾向。
一、學生綜合能力走向兩個極端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每位學生都應該是學習的主人。而在一些氣氛比較熱烈的課堂上,往往就會出現少數人唱“主角”,大多數學生充當“陪客”的現象。看上去在少數學生的積極參與下,仍然可以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他們頻繁地舉手發言,有部分學生一節課甚至可以回答一二十個問題。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理解感悟、口語表達等能力的確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們越發的優秀,與其他不發言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差距越拉越大。這樣的課堂最終成為培優的場所,而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理解能力達不到提高,僅能做一名忠實的“聽眾”,這顯然是與新課改的精神和素質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二、學生回答問題趨向簡單空洞
由于學生急于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現自己,積極地舉手發言,經常是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來不及做耐心細致的思考就倉促舉手。有不少學生為了能趕在其他人前面作出表達,經常會出現問題只聽一半就忙于回答,造成答案往往也只是一半的情況發生。乍一看起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每位學生都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其實不然,這樣的課堂教學勢必會造成大多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形成了一種基本掌握的假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表現得很浮躁,而且易于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也使得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被無情地抹殺。
三、學生心理品質顯現出依賴自卑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學生思維發展能力也存在著不均衡性。因此,在課堂上,肯定會有一部分人的思維反應敏捷,速度較快,對與那些反應稍微遲緩一點的學生而言,他們要爭取到先發言的機會的確很難,要么就是一些缺乏主題意義的不著邊際的答案。他們常常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與其努力無用不如不努力的思想,老師的問題一經提出不是主動去思考,而是將目光轉移到反應快的學生身上,注意他們的表現,隨聲附和。由此,這種依賴思想和自卑心理也不知不覺地在他們的個性心理中扎下了根。
目睹以上幾種不良傾向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的顯現出來,有的還日趨白熱化。作為課改大潮中千萬弄潮兒的一名,我深感憂慮,經常捫心自問:這難道就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所追尋的境界、期盼的結果嗎?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就不能容忍“冷場”的存在,讓學生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思考嗎?……不,絕不是的。帶著這份執著,我踏上了“取經”之路。幾經周折,終于取到了“真經”,現將部分“經文”內容與大家分享一番。
“真經”之一:我在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的文章《倡簡 務本 求實 有度》一文中也找到了答案。他在談到“務本”這一點時說:“要強化初讀,要拿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要力求讀進去,讀得正確、流利。提倡課文不讀熟不‘開講。”我的理解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拿出成塊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要多提倡默讀,這就勢必造成課堂上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冷場”狀態,這樣的“冷場”就顯得很有必要呀!學生把書讀懂了、讀透了,那么老師在開講的時候就不會表現得心浮氣躁,回答問題流于形式了。
“真經”之二:我還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論斷中找到了答案。他說:“教室里寂靜無聲,同學們在靜靜地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候。”我琢磨著:的確,當學生要進行獨立思考的時候,需要“冷場”,更需要安靜的環境、平靜的心態和足夠的時間。因為課堂上的“冷場”有時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冷”,它正蘊涵著不久后的“熱”。此刻的冷,并不表示學生沒有思考,或不會思考,而恰恰是更高質量的思考。我堅信我們語文課堂上還必須要有一些這樣的“冷場”,我們應該設法去營造這樣“冷”的氛圍,發揮“冷”的優勢。
總之,經過“取經”和“悟經”,我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以下新的認識:語文課不應該只是熱熱鬧鬧,應該有靜有動,有冷有熱,動靜結合,冷熱有度。這是真正的語文課應有的狀態,是語文教學真實性的體現。
“冷場”,語文課堂因你而精彩!
參考文獻:
金萍.當高段語文課堂遭遇冷場[J].小學語文教學,2012(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學)
編輯 魯翠紅